全国首款远程机器人“电工”上岗

有三种操作模式 可应用于多种高空作业

本报讯(记者陈孖川)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士兵穿戴一套设备,无需潜入危险的海底,便能隔空操控水下机器人完成各项任务。616日,我校研究团队将科幻搬进现实。

5G信号正常,目标识别完成。”随着操作员下达指令,在20公里外的变电站里,一台机器人“电工”开始带电作业。这是我校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团队研发制造的全国首款远程电力机器人,在国家电网正式上岗。

“它利用3D相机识别目标,通过复杂的算法确定方位和姿态,精准地完成电力作业。”研发团队成员林云汉副教授介绍,“该款机器人一‘人’能完成两名电力工人的工作量。”

我国有变电站超过2万座,日常检修由电力工人穿戴厚重的屏蔽服,爬到610米的高空,近距离手持工具操作。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近年来,企业和高校设计了多款电力机器人,但仍需工人近距离操控,危险依然存在。

该团队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近15年,在计算机视觉、多模态主动感知、机器人自动作业关键算法等拥有成熟的技术。他们经过半年攻关,研发出远程电力机器人,还设计了手机APPVR眼镜+手柄、肌电设备+动作捕捉设备三种远程操作模式。其中,最后一种模式与《流浪地球2》中士兵远程操控海下机器人工作类似,操作精度高,设计难度也复杂。

该项目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查询国内最新文献,我们未发现有同类型机器人。”团队负责人闵华松教授表示,“该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有望应用于消防、通信、交通、清洁等高空作业,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总干事彭波教授评价:“该产品运用了多种前沿技术,对推进高空作业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具有开拓性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