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近日,农学院 “麦麦相传”创业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金奖。通过和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指导农户进行良种繁育推广,青年学生让导师孔令让教授培育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迅速扩大。用科技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一代代农大人一直在奋勇前行。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小麦病害,既影响产量,更破坏品质,中国是受其病害面积最大的国家。只有培育出抗病品种,才能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原始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毅,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
  从抗病基因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再到把它转移到小麦品种中,孔令让团队用了20年时间。每年在试验田授粉15万枚麦穗小花,仅2016年以来,就分析了4万余株小麦实验群体,完成至少30万次DNA扩增实验。尽管科研经费紧张,不停遭遇失败甚至质疑,孔令让却从没想过放弃。学生来了一茬又一茬,数据一次次更新凝练,师生们锚定目标,接续奋斗,最终完成重大学术突破,被《科学》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刊发,我国首个携带抗赤霉病基因小麦新品种 “山农48”也通过鉴定推广,亩产达到近900公斤。“山农48”不但抗赤霉病,优质高产,还富含叶黄素,能抗氧化、防衰老。团队研制的所有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发放给全国70多家单位用于育种,相信多个抗赤霉病品小麦品种会相继涌现,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十足底气。
  只有科技的提升才能真正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孔令让的导师李晴祺教授,在几十年前就提出,我们国家自己创造的小麦种质资源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育种水平。他“磨剑”26年研制成功的小麦功勋种质 “矮孟牛”,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被同行利用育成13个省级以上审定品种 (其中6个国家审定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这些品种(系)在1983年至1996年期间累计种植面积达3亿多亩,增产小麦107.52亿公斤。
  精神和品质的传承是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坚实支撑。李晴祺的永毅与执著,开拓与坚守,孔令让内化于心,青出于蓝,并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年轻一代。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接续前行,更加努力攀登,用实际行动捍卫着 “中国碗、中国粮、中国种”的宏伟梦想。
  王宏伟是团队主力,不善言辞,痴迷麦田,能干出圈,项目紧张时几天不刮胡子,腰椎间盘突出疼得趴在地垫上算数据,是他的工作常态。博士生吕忠璠思维敏捷,行动果敢,成立“麦麦相传”创业团队,一路斩获国家大奖。硕士毕业生翟军考取家乡乡村振兴工作专员,承担抗赤霉病小麦良种推广和技术创新服务重任。作为科学杂志文章第一作者的本科生葛文扬,如今博士在读,跟随导师在小麦品质提升研究路上继续深耕。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 “山农48”,通过鉴定仅仅一年时间就推广到几十万亩,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与价值。未来这个品种会被推广到大江南北,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稳当,更安心。
  一茬又一茬的研究者,一点又一点的小进步,积累成为学术的大突破。孔令让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王宏伟夺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团队被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因为杰出贡献,国家把他们树立为科学榜样,奋斗榜样,青年榜样。正如葛文扬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农学青年,要继承前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瞄准小麦种业难题迎难而上,久久为功,把种子这件大事抓好,为国家粮食安全交上新时代的青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