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沃土育英才 不负桑梓立业归
——记林学院1999级校友张静
“林学院,我之前就是在这里上课,我还在这里做过暑假工”“国重楼,是这几年刚建的,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这么好的建筑”……漫步在农大的校园,张静对学校的发展变化都了如指掌。
“我算是回‘家’最频繁的校友了,每年都会回来几次,看望教育过我的老师,感受学校的变化。”张静说。
张静,听起来是个女生的名字,但是他已经走出山东农大20年,成为质朴务实的企业家。1999年,他考入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水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03年,刚刚毕业的张静到烟台一所民办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一干就是7年,出色的学生管理能力,让他调入企业成为一名高管。2015年,为了寻求自我突破,他毅然辞掉了高薪工作开始自主创业,现在的他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六家公司的优秀企业家。
育苗:农大培育促成长
寻了一个悠闲的下午,张静与记者在咖啡馆里细细聊着他在农大学习、生活的过往点滴。我们的话题从高三高考报大学专业选择开始。“当时的我满怀一腔热血,想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建设祖国的大西北,承担起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张静回忆专业报考时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毕业后他并没有去完成原来的梦想,而是开启了全新的征途。但是,原初梦想中的“担当”和“热血”却一直在他身上有所体现,这在他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长的缘故,进入大学,他也竞选了班干部,成为班级的团支部书记。除此之外,林学院99级学生会主席,沁园协会创始人之一,林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学生工作处学生信息中心副主任……他身上的学生干部头衔很多。在同学眼中,他是校园“飞人”,各类学生活动中总有他的身影。除去上课,他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生工作中。“只要能够帮助到大家,我愿意付出所有的时间。”张静说。凭借出色的学生工作表现,他在本科期间,就被聘为学生兼职辅导员。
“左手接过关爱,右手付出炙爱。”记者采访他时,他总是无意识地说出这句话,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他也是这样做的。2002年“非典”,学校进行了封闭管控,张静主动请缨进行校园消杀工作。那时,装着84消毒液的喷雾器成了他常背在身上的“装备”。2003年毕业季,同级的学生已经离校,在韩同吉老师的指导下,张静和几位学生选择留校在就业指导中心给学生们邮寄毕业证书。当时宿舍已经清空,他们就打地铺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旁的仓库里,一住就是十几天,直到完成所有邮寄工作之后才离开。“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愿意去多承担一些。”张静告诉记者。
四年的学生工作,让他具备了更强的行动力、表达力和严谨的工作能力。老师的言传身教始终影响着他。
2002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在各大高校推行。张静协助当时的学生管理科科长李广松审核贫困生材料。由于第一年开展工作,学生对申报流程、材料写作不了解,导致很多材料不合格,让张静有些焦头烂额。“学生工作是一件需要耐心的工作,越是复杂的情况越要镇定从容、认真严谨,一份一份材料来,一个人一个人沟通,事情总会解决。”李广松老师劝解他说。这些话像是给张静打了一支“镇定剂”,张静带着几位学生开始对每一份材料,甚至材料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认真核查,一对一教学生如何修改。“李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对申请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进行了核查,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一定将这笔钱用在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张静回忆说。
这件事情一直影响着他,在工作中,他也会认真对待每一份合同,真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珍视每一份学生材料。遇到任何复杂的情况,他都可以耐心、从容地应对。
教他做事之外,农大老师对他的关怀亦是无微不至的。在张静看来,农大的老师就是最有温情的老师。
张静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兄弟三人都上大学,家庭情况非常拮据。得知他的情况后,辅导员老师赵明月主动找到他,帮助他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岗位,他也享受到了第一批国家助学贷款。这让他原本拮据的生活过得轻松了许多。害怕他因家庭情况自卑,当时的校团委书记车先礼也特意告诉他,“物质不宽裕但精神上一定不要匮乏”,让他在学生工作中更有动力。张静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也是老师给的。由于学生工作需要,他想买手机,但是家庭情况不允许。辅导员老师刘刚得知后,便将自己用的诺基亚手机给了他,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深。
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关怀让张静把农大当成了“家”,“我时刻怀念着在农大的日子。我觉得,农大在学生能力的培育上是最好的,农大的老师是最温暖的老师。”
孕穗:农大精神助创业
张静的身上一直有股拼劲儿和韧劲儿。毕业时,他拒绝了所有科研院所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邀请,凭借对学生工作的热爱,他加盟了烟台南山学院。出色的学生管理能力和争上游的拼搏精神,让他迅速从辅导员升职到学生处处长、校团委书记等岗位,后从学校被选拔到集团公司南山景区管委分管人事等工作。长期的学生工作和企业人事工作让他发现一种现象:大学生就业不理想,而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搭建一个平台,一个青年学生成长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平台。
有了想法就去实施。他毅然辞掉高薪工作投入创业的大潮。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两个公司,山东青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山东青牛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开启了艰难的企业求生之路。
企业刚创办时,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既是总经理,又是推销员、业务员,常常为了接一个单子,四处奔波。农大教给他的不认输精神,让他始终坚持着,认真对接每一个业务,洽谈每一份合作。2015年到2017年,公司由一个人发展到六个人,但是,业务对接难、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让他连连碰壁。
在他最沮丧、最艰难的时刻,他回学校见到了李广松老师。“什么事情刚开始都很难,坚持下去了,事情就会有转机,农大学子不轻言放弃。”李广松劝解他说。这句话像是给他身体里打了一股气,他开始重新振作起来。整理思路再出发,细化公司业务,积极对接各大学校、企业……
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公司终于开始走向了正轨,营业额突破了500万元。2021年成立了集团公司,目前集团公司旗下有六家企业,涵盖教育、商贸、生物科技、网络科技、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咨询等业务。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员工31人,教育咨询培训学员1000多人,人力资源安排学生就业实习累计10000多人次,营业额达到了5000多万。
“挑担不怕难、上山不怕险。李老师的话唤醒了我血脉中的农大基因。创业以来,脚踏实地,登高必自的农大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即使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刻我都没有想过放弃。”张静回忆说。
农大精神成为了他创业路途中的精神支柱,学校成为了他创业过程中的坚定力量。
结谷:回馈母校记心间
今年9月,学校推进了校友会换届工作,各大地市的校友会积极响应、积极落实。张静始终想为母校做点什么,当得知校友会换届工作之后,他知道该如何做了。“校友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把他们聚集起来,动员起来,一定会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而管理工作是我的强项。”张静眼里透露出认真。于是,他积极准备材料,成功当选为校友会烟台联络处的秘书长。
他说,自己将进一步加强烟台校友之间的联系,集聚校友的优势资源,为农大建设发挥更多校友力量。
此外,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也开始思考如何把企业的优势和学校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2019年,张静想在学校开展一场关于学生的大学规划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活动,但是疫情原因,被迫推迟。目前,他正在寻求更为合适的方式助力学校培育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在记者与张静的整场交谈中,总能感受到他对农大的深厚情谊。他在母校与爱人相识相知,受他的影响,他的表弟、侄女也都选择在山东农大读书,在他心中,农大就是最好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株小麦,农大为他的育苗生长、拔节孕穗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农大老师是头顶的暖阳,指引方向,提供了向上生长的温度。他说等他结谷丰收,他也想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