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 三代人

——山东农大倾情帮扶蒙阴发展果品产业


图为束怀瑞院士(左三)现场进行果园管理技术指导

图为彭福田教授(左二)在蒙阴县指导桃树冬季修剪

  图为郜怀峰(左一)等青年教师查看果树长势

  “把蒙阴的果树产业做成全国标杆,让蒙阴的父老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是我最大的幸福!”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彭福田教授发自肺腑地说。

  蒙阴县,位于泰沂山脉腹地,山地丘陵面积达94%,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果园面积100多万亩,林果业是全县支柱产业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束怀瑞教授为代表的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来到蒙阴县,持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整山治水、绿化荒山,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果品产业逐渐成为全县支柱性产业。

  40年来,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面对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山东农大的师生用知识和汗水回答了农业院校的责任所在,与这座县城结下了深厚情谊。


缘起:老教授服务乡村之需


  蒙阴县是20世纪80年代沂蒙山区扶贫开发时束怀瑞驻点的县,他在那里探索出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等技术助力蒙阴发展成了著名的果品生产基地。

  1982年,束怀瑞参加山东省组织的沂蒙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了当时条件最差的蒙阴县野店乡和高都乡为开发基点。当时全县有5万多亩果园,由于土壤干旱贫瘠,大部分亩产不足300公斤,有些果树甚至常年不结果。

  虽然大家知道缺水缺肥是导致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直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为了研究有效可行的栽培管理措施,束怀瑞带着学生钻山沟、进果园,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探索出简单易行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并在高都乡的九里岭选了一个7年不结果的苹果园进行试验。

  采用该技术后,第二年,果园亩产达350公斤,到1985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当时每棵树的成本只有2.4元,而且技术简便易行、增产显著,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并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重点推广技术,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47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达7.6亿元。

  此外,束怀瑞还在蒙阴县办培训班,推广栽培技术。农大果树专家辛培刚、罗新书、顾曼如,林学专家孙怀锦、许慕农等,响应山东省扶贫开发沂蒙山区的号召,一起来到蒙阴县开展科技扶贫,奠定了蒙阴县林果业发展的基础。

  束怀瑞常说,搞农业科研,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实践,要不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90年代初,束怀瑞、辛培刚主持“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项目,蒙阴县5万亩果园被纳入其中,使低产果园平均增产20%以上。90年代中期,束怀瑞担任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果树首席专家,在蒙阴安排3万亩丰产试验,带动了全县5万亩果园丰产。

  品质提高了,产业做强了,果树成了蒙阴县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靠种果树发家致富。


缘聚: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历史总是带着奇妙的联结。

  1991年,当时刚读研究生的彭福田第一次来到蒙阴县,结合课题研究调查果树硼元素的缺失原因,从此,便与蒙阴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已是国家桃树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彭福田教授,在蒙阴县已扎根服务了30余年。

  野店镇黄崖村的苏京合,是彭福田指导最早的果农。“只要到蒙阴都尽可能到他的苹果园去,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都推给他,我多跑几步,他就少走几年的弯路。”彭福田说。

  苏京合家的果园生产的苹果是当地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近些年,他牵头成立了京合富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一起种苹果,施用彭福田教授研发的袋控缓释肥,土壤肥力提升,树体健壮、高产稳产,果个均匀、果皮光洁,亩产5000—8000公斤,价格是市场平均价的近两倍,果农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彭福田教授一年200多天都忙碌在田间地头。黑黝黝的他比农民看起来更像农民,只要和农民在一起就滔滔不绝,他对果树领域的精通和博学让所服务的果农们心服口服。

  1995年以来,根据市场需求,蒙阴县及时调整果业结构,大力引进推广蜜桃名优品种,普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品套袋、增施有机肥、袋控缓释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

  “彭老师是咱果农的‘福星’!”蒙阴县垛庄镇果农王言文感激地说,“他来了从不说空话套话,都是实打实地干活。从基地土地整理、施工、施肥到水肥一体化安排,从苗木品种选择到肥料使用、果树修剪管理,他都是全程指导。”

  在彭福田的指导下,王言文成立了山东金葵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山东农大培育的“金珠一号”“秋红珠”“元香蜜”等桃品种,采用高光效主干形、斜干形树型的宽行密植和果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早果、高产、优质技术,这种每亩节本增效近千元的“彭氏”新技术,正在占地2500亩的“Y型”蜜桃种植技术示范园推广应用,当地传统栽培模式也正在示范园带动下转型升级。

  多年来,彭福田深入蒙阴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给农民,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体授课更是不计其数,到学员家里送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培训后回访指导,也都是常有的事儿。

  如今,蒙阴县果园总面积发展到105万亩,其中蜜桃71万亩、苹果6万亩、板栗25万亩、其他杂果3万亩,蜜桃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20亿斤)。蜜桃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山东省三分之一,居全国县级第一位。蒙阴县先后被农业部列为全国20个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县和优势区域、优势产业苹果出口基地县、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在2021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57.81亿元,位列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榜百强第10位,居全国桃类第1位。


缘浓:联合攻关助力产业升级


  现代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而科技最终要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让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进入新世纪,束怀瑞院士又带着彭福田、陈学森、毛志泉等果树学科创新团队,结合蒙阴县果业结构调整,针对苹果、桃产业发展中的砧木、苗木、施肥、果园连作障碍等关键技术问题,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新品种培育、优质高效栽培、深加工等关键技术。

  2022年9月,山东农业大学现代园艺产业学院—蒙阴桃产业学院在山东金葵农业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山东农大与蒙阴县的合作开启了新起点,踏上了新征程,校地双方将携手推进蒙阴桃产业由大到强转型升级,示范引领全国桃产业向优质轻简生态高效化迈进。

  产业学院汇聚了多位农大专家的智慧,他们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把工作融入农业科研,立足“三农”搞科研,围绕现代农业关键性、前瞻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机电学院宋月鹏教授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研发的“丘陵果园索轨纵横交互式输运轨道”,在高都镇黑石山村成功试验,通过实行“索行于天、轨行于间、车行于园”的新型多维网格远程遥控输运系统,实现了“索、轨、车”相结合的多种纵横交互式输运模式;资环学院时连辉副教授研发的“全营养配方水肥一体化”和“有机废弃物新型轻简化堆肥”等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土壤肥力,大大提升了果品品质;食科学院、林学院等相关专家也纷至沓来,联合科技攻关,正在形成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助力产业升级。

  “科技成果如果不能直接面对农业经营主体,就如同隔山打牛。现在,科技成果不仅直接落地,对于乡村企业而言,通过科技投入形成热销产品,并依据产品形成规模完善的产业链,真正达到了科研的目的。”彭福田告诉记者。


缘续:一代代农大人接续奋斗


  穿过40年的时光,历史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耦合。

  2019年,第一次跟着导师彭福田教授来到蒙阴,对于郜怀峰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战略进军”,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在导师彭福田教授的安排下,正在进行博士课题的郜怀峰在垛庄镇参与了金葵公司建设,从公司选址设计、种植品种选择到后期管理,他全程参与了每个工作环节。

  郜怀峰在学校学到的现代生草覆盖培肥桃园土壤技术、利用袋控缓释肥集中养根技术、水肥一体化强化钙素营养技术、高Y形高光效整形技术等多种现代省力化生态化栽培技术,都集成运用到果品公司示范基地,引得周边果农络绎不绝前来参观。

  “在蒙阴,我切实感受到了果农劳作的辛苦,也感受到了老一辈农业科技人员对这里的热情,不断发展的技术与优良的品种改变着老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他说。

  和郜怀峰一样,他的师弟、园艺学院果树营养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于海翔在蒙阴县做实践课题期间,也有相同的心路历程。

  在那里,他参与了导师彭福田教授课题组抗蚜虫新品种“金珠1号”的选育工作。他以农大选育的“鲁油3号”为父本,以山东莒县桃树研究所选育的“秋红珠”为母本,选育出具有抗蚜虫、高糖、极丰产、耐储运等一系列优点的油桃新品种“金珠一号”。

  “冬季,我们将所收集的‘鲁油3号’与‘秋红珠’杂交后代种子,直接播种在育种圃内。两年后将实生苗定植于选种圃内,第三年开始结果,初选出单株优系后,连续三年观察,再次复选出该优系,并在实验园中对其进行高接观察,连续三年表型观察及生理指标测定。”于海翔介绍,“由于‘金珠一号’高度抗蚜虫,并且可以不用套袋,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农药,和人工费用,节约了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金珠一号”的选育填补了我省高糖高抗丰产油桃并且不用套袋的空白,为今后优质桃育种提供了优质材料基础。

  郜怀峰告诉记者,随着种植人员年龄的增大,他们也急需更加精简的模式来减少管理工作。束院士常对我们说,越是能用简单易行的办法给老百姓解决问题,老百姓越是信任你。科学研究要在生产实践中创新,要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科研才能真正落地。我们要延续老一辈农大人的热情与精神,通过我们的努力带给他们些许改变,为山东果业新旧动能转换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

  如今,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蒙阴山区,凝聚着山东农大三代科技人员的汗水和心血,成了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更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