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赓续前行 用心用情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第五轮第一书记杨端举工作事迹


看望慰问老党员

支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宣誓活动

村内道路硬化前后对比


杨端举,男,中共党员,1979年9月出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学院)办公室督查考核办公室正科级干事,现任阳谷县李台镇王集新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两年多以来,杨端举始终牢记责任和使命,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严守组织纪律,坚守工作岗位,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市、县委的工作要求,紧密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通过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谋产业促乡村富民、重基础建设促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赢得了村内党员群众的广泛认可。

深入走访调研,谋划村庄发展思路

王集新村位于阳谷县李台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西面与阳谷县高庙王镇李寨村接壤,村庄现有居民327户,1293人,耕地面积1833亩,党员36人,下辖王集村、赵庄村2个自然村,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该村主要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外出务工,致富带头人较少,村集体没有任何企业和经济来源,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任务比较重的村。

“既然来到村里了,就要扎根村里,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要认认真真工作、真心真意付出,争取做出一番成绩。”杨端举在下基层之前是这么想的,到村后也是这么干的。入村后,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以及村情民意不清、村内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局面,杨端举把“进户家门、知户家情”作为首要任务,白天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详细了解村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广泛征求村里发展的好思路、好想法。晚上他写好工作日志,思考村里的发展规划,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家里有几口人,有多少亩地,收入来源是什么,家里子女都干啥工作,村里有没有亟需解决的事情……”与每一名党员群众,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了解、掌握情况。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逐渐摸清了村情民意,并在与村民的交往中,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经过前期调研,并反复与村“两委”班子讨论研究,他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两年帮扶规划,谋定了村庄的发展思路。

加强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王集新村党总支包括王集和赵庄两个党支部,支部班子软弱涣散,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支部活动不正常,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因此被上级党组织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为了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杨端举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首先开展广泛的谈心活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谈心谈话,寻找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和加强支部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其次,着力建强班子队伍。激发干部工作热情,根据村干部自身特点和工作岗位优化责任分工,村“两委”干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三是规范支部活动。严肃开展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制度,组织党总支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组织开展参观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园“领航”主题党日活动,考察阳谷县张秋镇王庄村乡村振兴“王庄模式”,举办“七一”庆祝建党101周年“重温入党誓词”、制作纪念T恤衫、发放政治生日贺卡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四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解决村内党员年龄结构老化的现状,从村里的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发掘人才,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经村党支部培养,两年来共发展党员2名,转正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最后,做好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着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员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2022年10月,完成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成功脱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帽子,达到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现在新村正在向“示范村”的目标大步前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事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是乡村振兴基础所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既能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杨端举迅速走访调研,摸清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与村“两委”共同研究谋划,围绕主要街道存在道路偏窄、会车困难、损毁严重,胡同未实现户户通,没有太阳能路灯,缺少农田机井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他悉心谋划、精准分析,利用中央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完成道路拓宽与胡同硬化工程,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太阳路灯安装、坑塘整治等系列项目,抓实村里基础设施“大变样”,大力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了形象美、环境美的村庄新风貌。

两年来,村里共建设混凝土硬化街道(胡同)18000余平方米,花砖硬化道路4000余平方米,村庄已经实现“主街美”“户户通”的目标;硬化村文化广场800余平方米,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打农田机井12眼,解决了群众600余亩农田灌溉难的问题;安装路灯107盏,解决了老百姓晚间出行难、活动难的现实问题;整治坑塘3处,彻底治理黑臭水体,让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美景重新回到群众身边。

村庄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让村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村庄的新发展、新变化,“晚上不黑了,环境变美了,路也好走了,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安心,越来越开心”。不少村民拿起手机,拍照片、拍视频,记录村庄新变化,在朋友圈、抖音上分享村庄美好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美好的人居环境正成为王集新村一张崭新的名片,并随着村民们交口称赞、自发分享不断向外传播。

发展产业经济,推动强村富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立足村庄和李台镇发展的实际,杨端举充分利用好省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着投资稳妥、项目长久、收益可靠的原则,经过镇党委政府指导、县乡村振兴局审批,经汇总各方意见建议,帮扶村最终与阳谷县吉鲜冷链有限公司合作,投资60余万元用于冷鲜肉存储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第一年的4万余元项目收益已经拨付至村集体账户。该项目为县乡村振兴局主导项目,为村集体的长远收益提供了来源,有利于村集体利用资金提升基础设施、加大公益事业投入,为村庄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另外,结合村庄发展实际,村集体推进村里部分土地进行统一流转,通过村集体与承包商统一签订流转合同、统一收取出租收益保证流转规范运作,实现土地化整为零,解决了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增加、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增产的问题。

真情服务群众,牢记初心使命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基层、奉献群众,杨端举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用真心换真情,切实解民忧、赢民心。

一是关注特殊群体送温暖。持续走访、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老党员和退伍老兵196余户(次),累计为困难群众送去价值2万余元的慰问物品,解决了他们的部分生活困难。二是解决就业聚民心。和村“两委”配合,向镇上争取了20个公益岗位,为贫困户提供村小学门卫岗2个,解决了村内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三是补齐民生短板保安康。协调镇卫生院在村内建设标准化卫生室,为村里百姓看病、拿药提供了便利。四是关爱农村基础教育留希望。每年“六一”儿童节举行捐赠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书籍、书包、电子书等学习用品;组织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努力让乡村的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五是改善办公条件创环境。为村服务室捐赠网络电视机1台、路由器1个、电扇3台、办公用品若干,极大改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条件,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驻村期间,杨端举同志时刻谨记党中央、省委对“第一书记”的要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群众、立足村情,不断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了干部到村任职的作用,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第五轮第一书记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