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古老东方文明,推动世界文化互鉴

——访山东大学名誉教授文德安





  文德安(Anne P.Underhill),美国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山东大学立青讲座教授,曾任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在考古人类学、东亚考古、中国考古等专业领域成就卓著。在多年的考古合作中,文德安与山东大学结下了珍贵友谊。前不久,在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之际,她再次来到山东大学。为深入了解这位美国学者的考古经历以及她与山大的深厚渊源,本报记者采访了文德安。

“必须跟山大的教授合作”

  文德安早在读研期间,就已经将中国考古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谈及这一选择的原因,文德安回忆道,大学毕业时,自己便已决定继续进行考古学研究,在那个时候,很少有美国学者尝试去理解中国考古学,自己虽然完全没有经验,但依旧很想去试试看。1984年文德安首次来华,在中国多地的愉快访问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地选择继续研究中国考古学。“第一次到中国来时,我非常高兴,我觉得我的题目选择得很好,我非常期待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文德安兴奋地说道。
  此后为收集资料,文德安曾多次来到中国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山东学习、调研。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华北地区龙山文化陶器生产模式的变迁》,该文章系统研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化陶器生产,这是西方世界第一篇以中国某一考古学文化手工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
  这篇论文,也是文德安与山东大学结缘的开始。她谈到,山东大学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和有关龙山文化的珍贵资源是吸引她与山大接触的重要原因。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别是黑陶,在全国范围内、在各个考古学文化中来看都非常独特而且极具研究价值,“我最喜欢的题目是山东省的考古学,比如说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所以如果想要做这样的研究,必须跟山大的教授合作。”文德安在采访时提到。而最终让文德安选择和山大合作的原因还在于她在与山大人的相处中感受到的待客之道。
  “我第一次见到山大的考古学家是1987年,我很想学习龙山时代的陶器来帮助完成我的博士论文,我访问了很多不同的单位尝试寻找机会看看龙山时代的陶器。我记得在那个时候我的经验不多,但是山东人非常热情,他们欢迎所有的外国人来了解山东考古学。”并且,在与山大学者的交流中她发现,“他们都很友好,别的地方可能不愿意跟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女人合作,但是我从第一天开始就知道山东大学并不是这样的。其他外国学者都觉得我很幸运,能够和山东大学进行长期合作。”

唯一荣获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的西方人

  而后,1995年,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文德安以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的身份与山东大学考古系在鲁东南日照地区正式开展考古合作项目。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该项目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亨利·路易斯基金会、国家地理学会等重要国际性基金会的支持。中美两国共同组成的团队完成了1400平方公里的区域系统调查,发现1000余处古代遗址,揭示了上自北辛文化、下至汉代聚落形态的历史变迁,为分析特定文化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该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中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这期间,文德安先后十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累计在华工作近两年,保证了合作项目的正常开展,而该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也获得我国政府的嘉奖,入选2002年国家文物局所颁发的田野考古奖,文德安也因此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西方考古学家。日照地区区域考古项目作为聚落考古的典范,成为我国考古学界学习的楷模。
  对于在中国开展的这些合作项目,文德安谦虚地表示,最初来中国参加调查发掘项目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原来我完全不知道,我有那么好的机会,长期跟山大的教授和研究生合作。我觉得我非常幸运。”至于能够深耕合作项目多年并取得突出成果,文德安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秘诀。但她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双方学者对考古工作的热爱,二是山东大学、日照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直以来给予的诸多支持。有时候在一项研究成果中,会发现新的想要探寻的问题,而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于,大家都乐于继续进行新的尝试、回答新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时间飞逝。“所以你如果说已经快到30年,我觉得不相信,因为我觉得时间过去得很快,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头发可不是这个颜色”,文德安笑着说。
  专注考古学研究近四十年,文德安著作等身。2002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北方的手工业生产与社会变迁》,是文德安继其博士论文之后在该领域里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她独立或与中国学者合作,先后在Antiquity,Field Archaeology,AnthropologicalArchae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有关中国考古学的论文30余篇;两度为《考古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撰写“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条目,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考古学的权威性著述。她的研究成果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肯定,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东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和立青讲座教授。

“山东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作为职业考古学家的文德安还利用自己在美国多家学会中担任领导职位的身份,积极投身到反对文物盗掘和走私的活动中。文德安坚信,为反对文物盗掘和走私奔走、保护古代遗址是所有考古学研究者的责任。这些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明的来源、考察古代的风俗礼仪。文物盗掘和走私不仅会对文物本身及文物现场造成破坏,还会影响考古工作者对文物出土年代的溯源和对历史的还原。她还提到,山大考古工作者在公众教育方面的努力让她很受触动。在日照做调查以及发掘两城镇时,山大学者常常向民众解释保护古代遗址的重要性,科普考古学知识,“我自己看到山大的教授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开始学习怎么做”,文德安说道。
  2008年9月文德安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她一再表示这是她和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应该将这份荣誉留在山大,并将金质奖章和证书捐赠给山东大学博物馆。
  长期在中国从事考古工作和讲学,文德安不但成为了中国学者们的好朋友,而且还与她曾长期驻扎、工作的日照市市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在日照两城镇等地的考古调查、发掘过程中,文德安还成为当地一所学校的名誉校长。用文德安自己的话说,山东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2010年8月,日照市政府、市人大授予其日照市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她为日照市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尤其是其在龙山文化考古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为中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13年 10月,文德安获得由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
  而对于这些荣誉,文德安认为,“我觉得很荣幸,但是我想说成就是一个工作队的成就,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交谈过程中,文德安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谦虚,她还反复表达着自己的幸运:“所以我觉得我很幸运,能有这样独特的一个机遇,很少有外国学者能有那么多的机会——双方有很强烈的合作意向,可能在全国的高校里来说,我们这种长时段的紧密的合作都是很少的。”事实上,能够携手合作共同在考古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机会。
  7月11日,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大会上,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为文德安颁发了“山东大学名誉教授”聘书,期待未来双方学者能够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山东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文明探源研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