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载道,讲好中国故事





  近日,山东大学“2023全球友好学校交流周”举办。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9个国家(地区)22所友好高校代表齐聚山大,推广项目,深化合作。
  交流周期间举办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研讨会、全球友好学校交流展、境外学习项目宣讲会、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反响良好。友好学校代表在来访期间参加了汉语课程观摩,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还参观了山东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对山大和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全球友好学校交流周”的举办,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交流、促进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落实学校国际化战略,也在很大程度上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国家形象。每一位来访的友好学校代表在切身感受到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势必会对中国有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认识;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身边的人,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在国际传播领域,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我国软实力同硬实力的“落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国际上还有“污名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言论。面对抹黑中国的行径,我们必须予以有力回击,必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更多国外民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
  专家指出,做好国际传播,可考虑发挥非官方主体力量的补充作用,让民间传播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番外篇”,以默默浸润、细微切口、日常情感的动人力量,唤起海外受众强烈的共情感,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塑造国家形象是个系统工程,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有别、历史文化存异,这种情况下,讲好中国故事更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国际传播体系,求同存异,以国外民众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理念。有时候,一句口口相传的赞美可能比一篇洋洋洒洒的报道传得更远,更能深入人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作为学术话语的“主产区”及跨文化交流的“主阵地”,应当且完全可以成为国际传播体系中民间传播的一抹亮色。在与国外的大学、教育机构、国际组织等开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大学以其非政治化的表达,可以更加柔性地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华文化,从而引发海外受众的共鸣。大学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论坛交流活动,通过专家学者、来访师生的人脉与口耳相传,把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出去,不断地让更多人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