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威:在全球化课堂讲好中国故事

 


 

韩威近照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课堂就是全球化的,在座的各位和我都是‘地球公民’。我们可以用更开阔的视野平等地探讨每一个问题。”这仿佛是国际教育学院跨文化交流系系主任、副教授韩威的口头禅,一句话就把来华外国留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求学时代的中外学生友好交流到进一步涉足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韩威的全球化视野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源于对他的专业———历史学的深刻领悟。对待历史学,他自言“越学越不敢学,越学越觉得自己渺小,越学越觉得心中产生敬畏之感”。这份敬畏,使他的学术道路更为踏实。从求学时努力感悟历史学治学原则,到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汉语及中国历史文化教育访学交流,再到回到青岛大学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生,韩威努力探索学科交叉的特点,一直将学术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

韩威的全球化教育理念不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延伸至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用学术的语言述说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比如,他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致力于整理与研究胶海关中外交涉档案史料。在努力复原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苦难而又坚强不屈的历史过程中,他期冀以更多的研究成果为留学生打开一扇了解现代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窗户。在这个过程中,他潜心准备,因为他深知,书写中国故事需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教学相长,韩威的教学风格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坚持严谨而精准的表达,学会倾听和理解留学生的语言差异。这样的耐心和细致,使得留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情现状和历史文化。

在一堂生动活泼的 《中国概况》课上,韩威以一段引人深思的视频为导入,成功引发了留学生们对中国全国两会的浓厚兴趣,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政治体系的大门。视频中,一位外国专家表达了对中国全国两会的观点,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为何一个外国专家对中国政治如此关注?为什么他会选择在中国生活?学生们的提问如泉水般涌现,韩威则巧妙地利用学生们的疑问,将课堂引向了中国的外国专家政策,他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中国为何吸引外国专家、什么样的人会获得这样的身份、中国对于外国专家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这场讨论不仅解答了学生们的疑惑,更为留学生呈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留学生们不仅对中国全国两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包容和开放。韩威还用自己在北京求学时期感受两会的亲身体验,向大家介绍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并鼓励来华留学生们深入中国社会了解实情,将中国国情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留学生们搭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交流平台。

在全球化的教学舞台上,韩威还发现留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和文化差异的鸿沟成为教学中的一道很难逾越的挑战。对于那些缺乏中国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熏陶的留学生,如何让他们快速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成为了他的教学难点之一。

面对这一难题,韩威不断寻找着“曲线救国”的方式。在中文授课课堂中,当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历史词汇和专业术语时,他便用更接地气的方法加以解释,化繁为简。以中国古代青铜器“尊”为例,他借助地域民生特色文化的帮助,将青岛街边常见的啤酒桶引入课堂进行类比,把复杂的器具性质与功能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其迅速理解“尊”的原始功用,进而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延伸解释出“尊敬”和“尊重”等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形象地展示出中国人热情大方、顾及他人、美美与共的优秀传统美德,进而引导来华留学生们理解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根基,这种多重方式的结合,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文化的交流,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能够更加精准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英语授课项目的课堂上,留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成为教学中的又一大挑战。因此,韩威努力提升英语听力能力,在交流中学会“听懂”留学生的多种英语口音。他说,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知识,更是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同时,面对多元的教学背景,韩威要求自己在外语语言表达上更加严谨,用词更加精准。为此,他在课前广泛查阅权威的外宣英文资料,阅读学习古代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故事的外语译文,确保每一句课堂用语都准确到位,让世界看到多彩的中华。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2021年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韩威尝试以赛促教,将英文授课的《中国概况》课作为参赛主讲课程,接受大赛的挑战和检验,最终获该项赛事二等奖。“我听过韩老师讲的 《中国民生》课,没想到中国在扶贫(事业)上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有很多故事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们真的为了山里的农民卖苹果,专门开(通)一辆(列)火车。”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SunnatovJavokhir说。

2023年,随着外国来华留学生陆续返回学校,“久违感”为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挑战,韩威保持初心不变,在学院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筹建了“中外文明互鉴之家”,他以学生为中心,为全校中外学生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有趣的文化交流“第二课堂”环境,引导中外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品鉴多元文化。“中外文明互鉴之家”坐落在留学生宿舍楼里,与学生为邻,一间小小教室承载了中外学生们在课后的欢声笑语,互学语言、互讲故事、互做讲座、互鉴文化。“我希望中外学生能像儿时玩伴儿一样,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基地’,在那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真正互融互通,相互了解对方的文明与文化,在学术研究上相互学习。”韩威说。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提到“百闻不如一见,希望留学生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韩威也会像学院其他老师一样,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里的中外文明互鉴小家,看看中国的社会大家,走到哪儿,课堂也就搬到哪儿。在青岛的老城区,大家一起重温历史故事;在新城区,大家一起体验发展的故事。“他很有活力,性格开朗,我们在他的课上总是很专心。”2019级留学生Mahbub这样评价他。

韩威的教育理念来源于他对国际教育的热爱,同时也受到了学生们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的启发。在第六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中,韩威指导的留学生福中春美和金世友获二等奖。其中福中春美的参赛作品 《“因为天下的婴儿哭声都是一样的”》讲述了日本遗孤群体回到日本后坚持学习汉语的故事,福中春美以此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并顺利毕业。韩威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创作潜力的发现,更是对他们未来发展的一种引导和肯定。韩威还曾经指导中外学生团队在山东省“讲故事识山东”电视大赛中夺得桂冠,在比赛中,他不仅是指导教师,更是队友,与四名队员一起共同努力,沟通各项细节,他与学生们分享中国故事,用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丽,培养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感悟。来自俄罗斯的参赛留学生梁宇说:“韩老师很关心我们,像朋友一样亲切”。

韩威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化解误解的良方,而真实的故事则是文明的最佳载体。在他的课堂里,语言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工具,更是跨越文化障碍、互学互教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之旅中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拥有了一位温暖而贴心的好老师、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