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菰城大地,唱响“大学”之歌——湖州师范学院奋楫笃行谱新篇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一张张靓丽名片印证着湖州师范学院近年来走过的快速发展之路。

  五年来,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在上海软科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262位,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246位,首次入围US News 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中国内地大学153位。当前,学校正朝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荣耀篇

牢记嘱托  坚定不移保持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定海神针。

20062月,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视察湖州师范学院时提出了“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和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

无论是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还是从面向全国招生到教育国际化,无论是从本专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还是从教学型高校走向教学研究型高校,湖州师院人始终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

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更名大学作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目标,一代代湖州师院人为此矢志不渝、接续奋斗。近五年,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不仅成为了全体湖州师院人的思想共识,更是跳出了围墙,成为了湖州人民的心头梦想。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加快建成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的若干意见》,八届湖州市委第117次常委会会议在湖州师院召开,举全市之力推动学校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成为共识。2021年,在湖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顺利完成独立学院转设,湖州师院人离“大学梦”的距离再次拉进。

弘扬师范教育传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基调。

从百年前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到如今的湖州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传统经久不息,愈加散发出弥久醇香。作为浙江省三所师范院校之一,学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重点培养初中、小学和学前优秀师资,培养出400多名中小学校长。

五年来,学校师范生生源质量明显提升,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师范教育办学实力持续增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硕士点成功获批,6个师范类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与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教育学进入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40%,学校进入全国师范类高校排名前40位。

立德树人  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术为要、学科为基”办学理念,勇于改革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实现了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五年多来,学校共获省级以上党建集体荣誉18项,其中“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湖州市2019年度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

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2018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设6个硕士点,在当年全国29家新增单位中位列第一。去年,学校又成功获批增设10个硕士点,在校硕士研究生数量突破1500人。2020年,数学、临床医学2个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队伍构筑新高地。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院士董世海、国家级领军人才郭其鹏教授、南非科学院院士罗伯特(Robert Shawn de Mello Koch)等一批重量级人才相继全职加盟。目前,学校拥有全职海外院士2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6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19年的43%大幅度提高至60%以上。

科学研究续写新篇章。2019年,学校科研活动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实现主持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双突破。学校作为参与单位首次在《Nature》上发表论文。科研成果实现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突破,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学校建成了以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创新平台。

国际交流拓展新领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建设孔子学院、高质量共建跨文化研究中心,获批“一带一路”联合共建实验室。与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机构开展紧密交流合作,打造“留学湖州”品牌,并实现了国际研究生招生。学生国际化指标曾在中国软科排名全国第33位、浙江省第6位。

校园文化焕发新活力。总结提炼新时期“师院精神”,确定“校庆日”,擦亮“胡瑗大讲堂”“胡瑗文化节”名片,设立文化“白天鹅奖”。改建校史博物馆,建成吴兴园、中国南丁格尔教育馆、湖州历代状元馆、徐重庆藏品馆等。蚕丝绸文化基地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君子之风”文化建设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

……

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才高质量培养注入了强劲动力。仅2021年,学生在A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就取得360余项省级及以上奖项。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由8.3%提升到超过15%。学校荣获“湖州市教育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深化服务  坚定不移绘好融合蓝图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

多年来,学校高举“服务地方”旗帜,充分发挥人才、平台和技术等综合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校城融合,致力于高水平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持续为区域高质量赶超发展、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建设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与安吉县共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院,汇聚国内外顶级学者,获批省新型高校智库,启动“共同富裕乡村基本单元建设”实践创新工程;与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学校首个500万元级横向项目;携手浙江华源颜料股份有限公司,推进热反射功能氧化铁黑颜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校企共建的“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成为首批13家省级重点建设产业学院之一;湖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落户学校……

  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与湖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融合。

2017年,市地校合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学校建立了服务地方与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推进,实现市校同频共振。市地校合作启动以来,学校累计承担地校合作重点项目达389项,稳居各参与高校之首;学生留湖率由2017年的16.8%大幅提高至去年的22.5%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学校社会服务经费累计近4亿元,其中,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累计超过1亿元。“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服务地方成绩再创新高,新签约横向科研项目超过300项,其中仅百万元以上项目就有20项之多。

一系列成绩离不开学校围绕“全力服务湖州产业发展、聚力擦亮湖州城市名片、合力服务湖州基础教育”的系统布局和主动作为。

研究出台《关于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与湖州市所辖区县签订新一轮地校合作协议,建立区县技术转移中心;组建200余个科技服务团队;成立环太湖高校联盟;开展新生代企业家“双进双强”活动,实施百名博士结对104名新生代企业家的“双百计划”;引进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何晓霞,牵头整合湖州蚕丝绸文化资源;获批成立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组建湖州师范学院基础教育集团……

一项项接地气的服务措施、一支支“周周见”的专家服务团队正在奋力书写着校城融合的大文章。

“只要我们牢牢扎根湖州,稳稳立足浙江,深深辐射长三角,进而放眼全国全球,让服务地方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就一定能凝聚起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的强劲外力。”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金佩华说。

展望篇

展望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明确“三步走”战略,坚持九大战略思维,落实“1010”计划,实施八大工程,即要建立“3918”战略体系:

3”即“三步走”战略目标。更名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到2035年全面建成“三个一定”的湖州师范大学。

9”即九大战略思维。一是坚守“到2025年把学校初步建成‘三个一定’的湖州师范大学”的愿景;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三是弘扬“明体达用”的校训;四是彰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的师院精神;五是明确“从学院到大学、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发展主题;六是明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师范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重要窗口’建设”的使命;七是强化“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术为要、学科为基”的办学理念;八是构建“目标认同、权责清晰、制度规范、考核精准、激励有效”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九是形成“全员聘任、干部竞争和跨学科协同创新”等系列工作机制。

1”即“1010”计划。以10大发展领域、10大重点学科、10大优势专业、10大科研平台、10大高端人才、10大科研团队、10大校外基地、10大国际伙伴、10大党建品牌、10大文化景观为主体,聚焦聚力重点突破。

8”即8大战略工程。实施本科回归工程、学科造峰工程、师资育引工程、科研优化工程、校地融合工程、国际化推进工程、硬件提升工程、治理现代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