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 奋力打造市校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湖州师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全力打好“引用留育”组合拳,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人才支撑,为湖州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贡献湖师力量。
一、坚持精心谋划,全链条打造人才引育机制一是健全党管人才机制。校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人才工作,两年召开人才专题会议33次,研究议题355个。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湖州产业发展,强化精准“选”人、快捷“抢”人,不断夯实人才工作责任,形成学校、学院、学科各司其职的人才引育工作格局,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系统。二是建立市校企协同引才机制。发挥湖州人才新政的叠加优势,探索“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引才机制,多次得到省委人才办的表扬。两年来,学校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187人,其中全职海外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18人。三是完善“双师”“双栖”型育才机制。近两年,认定173名“双师双能型”教师,选送164名干部教师赴中央部委、省级机关、地方企业挂职锻炼。选派科技特派员17名,占全市总数的近1/4。教授自主创办企业,企业家兼任学校导师,“双栖”型人才活跃在市校之间创新创业。
二、坚持精细育才,全流程营造最优人才生态一是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合理用好人才政策的“船”和“桥”,打好职称、分配、考核等组合拳。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人才年薪制聘任办法;创建“领军人才+学术团队”引才模式,完善个人业绩与团队相结合的全方位绩效考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优化人才“全周期”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七个一”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推进人才服务事项数字化改革,着力解决“关键小事”,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省级以上人才可以“特事特办”“一人一议”。三是释放人才驱动发展红利。目前,学校拥有全职海外院士2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6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2019年的43%大幅度提高至60%以上。近年来学校相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数学和临床医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10个硕士点,研究生超过1500人。学校在上海软科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第262位,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第263位,首次入围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中国内地大学第153位。
三、坚持精准服务,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潜力一是全力服务湖州产业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与全市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技术转移中心6家,组建科技服务团队200多个,开展新生代企业家“双进双强”活动,实施百名博士结对104位新生代企业家的“双百计划”,两年来累计组织3100余人次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精准服务。校企共建的“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成为首批13家省级重点建设产业学院之一。五年来,主持承担市地校合作重点项目370项,占全市总数的30%。二是聚力擦亮湖州城市名片。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政治优势,与安吉县共建的“两山”理念研究院汇聚国内外顶级学者,获批省新型高校智库,启动“共同富裕乡村基本单元建设”实践创新工程。引进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何晓霞,牵头整合湖州蚕丝绸文化资源,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世界丝绸之源”品牌打造。三是合力服务湖州基础教育。省教育厅依托我校成立“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去年11月“湖州师范学院基础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三县两区的1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成为湖师附属学校,为湖州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贡献教育力量。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湖州师院将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办学方针,高水平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向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