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桑基鱼塘,探寻蚕丝绸文化魅力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蚕丝绸文化的发祥地。蚕桑丝织技艺绵延五千年,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2020年9月,学校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开展蚕丝绸文化的抢救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交流传播等工作。为扎实推进基地建设,更好地传承创新蚕丝绸文化,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进行有效互动,学校决定建设校园微缩版“桑基鱼塘”。2022年4月20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鱼韵桑影”桑基鱼塘顺利开园。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为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态循环模式,二者相互利用、互相促进。湖州桑基鱼塘始于公元前770-403年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独特的地势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和鱼文化,为湖州奠定了“丝绸之府”的地位。2018年4月19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我校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于2020年9月获批,是全国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唯一一个蚕丝绸文化方面的综合性基地。为扎实推进基地建设,更好地传承创新蚕丝绸文化,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进行有效互动,学校决定建设校园微缩版“桑基鱼塘”。基地副主任余连祥全程参与了校园桑基鱼塘的规划和建设。谈及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时,余连祥说道:“为了让基地活动与蚕丝绸保护项目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带领更多的同学了解并参与到春(秋)蚕的生长过程之中,需要建立一个蚕丝绸工作坊。结合各个方面,我们考察了湖州市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正好在师院东校区有2亩多的池塘,周围可以种植桑树,池塘东边也恰好有一块未开发的绿植地,这就是学校桑基鱼塘最初的一个设想。在2021年春天时,就已经移植了一些优质桑树到池塘周围。经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现场考察之后,确认该地十分适于建成校园微缩版桑基鱼塘。”

学校“桑基鱼塘”于2021年秋天开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设计建设过程中着重参考了全球重要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模式,即水中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从房屋构架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用,从一棵棵小小桑树苗的选拔和培育,再到景观步道的选材与铺设……每一处都倾注了项目参与者们的心血。

来到桑基鱼塘,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观音兜马头墙,青砖黛瓦白粉墙。屋顶、拱门、通往工作坊的小路,都采用了柔和的曲线线条。桑基鱼塘内绝大多数建筑采用了湖州传统民居的元素,使得整个景观别有一番清明韵味。进入拱门后,便有一条蜿蜒小路——蚬壳路。蚬壳路的设计别出心裁,“路如其名”,铺路材料是从湖州市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中收集的贝壳和螺丝壳。这条观景步道,走起来柔软舒适,兼具美观与实用性。桑基鱼塘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春(秋)蚕工作坊墙面上有一组壁画,提及这组壁画时,余连祥侃侃而谈:“这是出自于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的《蚕织图》,壁画当中包含了农妇自‘腊月育蚕’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整个生产过程,突出在古时以农桑为本,意在宣扬传统蚕丝绸文化。同时,壁画也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文化悦人’让广大师生受到蚕丝绸文化的熏陶。”

桑基鱼塘的核心是春(秋)蚕工作坊。自有了现代化农具之后,许多传统农作工具被抛弃。工作坊将传统养蚕工具抢救回来,诸如蚕匾、蚕架,用稻草做的切叶墩头等在工作坊重新“活”了起来。用传统养蚕工具运作工坊,能让师生更深刻感受到湖州民间传统文化。坊中用传统农具饲养着优质蚕种,由于蚕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极为严苛,学校还专门聘请了行业专家指导师生养蚕,使养蚕的整个过程更为科学严谨,确保养出优质蚕茧。

桑基鱼塘的顺利落成,有力助推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蚕丝绸)传承基地的建设。基地以博大精深的蚕丝绸文化之抢救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交流传播为主旨,以团队优势来集中研究和传播蚕丝绸文化中神圣神秘的神话传说、神奇曲折的悠久历史、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奇妙深奥的科学技术、意味深长的蚕俗民风、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等。基地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校内开展蚕丝绸文化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等;二是面向长三角区域的高校、中小学、社区、企业、乡村等,通过蚕丝绸文化相关节庆活动、专题展示和研学活动等进行广泛的文化传播,打造江南蚕丝绸文化品牌,使更多人了解蚕丝绸文化、喜欢蚕丝绸文化;三是面向全国开展中国蚕丝绸文化的研究、交流与传播;四是将中国蚕丝绸文化通过孔子学院等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目前,基地开设了《中国蚕丝绸文化赏析》《江南蚕俗美术的赏析与传习》《江南蚕俗音乐的赏析与传习》等公选课程。创建了春(秋)蚕工作坊、蚕丝绸音乐工作坊、蚕丝绸美术工作坊和刺绣传习工作坊等4个蚕丝绸文化工作坊。借助工作坊,开设春(秋)蚕饲养、江南蚕俗音乐、江南蚕俗美术、刺绣传习等方面的劳动课,深受学生欢迎。去年,工作坊在《钱江晚报》开设“春蚕日记”专栏,总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参与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百名师生绣党旗”活动等。基地还面向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留学生成立了大家归绣汉服刺绣社、蚕花艺术团、丝绸旗袍礼仪队、丝路蚕花社、蚕花研学社5个蚕丝绸社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展现蚕丝绸文化魅力,带动蚕丝绸文化的传播。

基地大力开展蚕丝绸文化研究,着手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蚕丝绸文化资料,进行蚕丝绸文化资料的研究、展示和档案整理;加强与国内外各类蚕丝绸文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业务交流和人员往来活动。2021年10月,面积达260平米的基地展示馆顺利开馆。展示馆以祈神宜蚕、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多元利用四个篇章展示蚕丝绸生产过程以及其中的技艺、民俗、文化,共有图片和实物展品千余件。积极打造蚕丝绸文化论坛,于2021年4月在新市蚕花庙会期间召开首届蚕丝绸文化论坛,编辑出版《蚕丝绸文化研究》(2021年)。

接下来,基地将以桑基鱼塘开园为契机,通过蚕丝绸文化的抢救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交流传播,推进蚕丝绸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向世界讲好蚕丝绸文化的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使湖州努力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蚕丝绸文化和蚕桑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