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海”字文章 打造“共富朋友圈”
写好“海”字文章 打造“共富朋友圈”
浙江海洋大学作为全省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校,多年来一直利用教学、科研、人才优势,许多教授和团队走出校门,坚持把“海”字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扩大“朋友圈”,主动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在如何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山海协作等方面 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浙江共同富裕提供了蓝色空间和海洋力量,形成了许多典型案例。
攻克难关 帮老区乡亲走上共富路
已连续十二年担任省科技特派员的水产学院储张 杰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主攻溪流性鱼类的养殖技 术,从泥鳅育苗到光唇鱼的生态健康养殖,在黄鳝、南美 白对虾、小龙虾、河蟹等养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最近又迷上了光唇鱼,如何让小鱼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腾跃起朵朵浪花,是“农民教授”储张杰和他的团队这些 年最挂心的事。 “这种鱼需要生活在海拔 300—1000 米的山区溪 流里,如果能突破人工养殖、规模化养殖技术,山区的农 民就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储张杰团队和光唇鱼较上 了劲,先后攻克了野生亲鱼怀卵少、雌雄差异大等繁育 难题,繁育出了全雌鱼苗,开发出全国首创的光唇鱼卵 甲藻病防治技术,彻底将卵甲藻病遏制在摇篮里。 技术攻克后,储张杰首先想到的便是将科研成果应 用于家乡———安徽潜山的乡村振兴,于是他担任技术顾 问的板源渔业于 2020 年建成。基地主要进行光唇鱼的 苗种繁育,每年繁殖光唇鱼苗 2000 万尾,产值 200 多万 元。今年 7 月底,储张杰团队把 200 万尾光唇鱼鱼苗从 大别山运往丽水松阳,在两个老区间搭建起共富路。在 板源渔业的示范引领下,大别山当地 10 多位农民也自 己搞或者参与光唇鱼养殖。大别山板仓村的黄文彬通过 参与光唇鱼养殖,年收入增加了 2 万多元;大别山官庄 镇的宋中江通过改建水库养殖系统,收入每年增长了 10.8 万元。储张杰团队还构建了“研发团队 + 示范基地 + 养殖户”的运营模式,探索出一套“傻瓜式”的水产养 殖模式,为养殖户们提供了 10 余场的光唇鱼养殖技术 培训会,培训渔农民 150 人次,直接为潜山当地农民增 加收入 300 万元。
精准控制 选育最佳黄姑鱼苗
8 月上旬,炎热的西轩岛上热火朝天,育苗车间里的 一池池黄姑鱼苗在科研人员的照料下快速成长。 “这一池全部都是雌鱼,是项目组精心培育的成 果。”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黄姑鱼相关项目组负责人 徐冬冬研究员看着一池规格统一、活力满满的小鱼,难 掩心中的激动。在现场,记者看到全雌鱼的育苗池内的 鱼个头基本一致,鱼体饱满,而其他池的鱼苗则大小不 一,池边还零星漂浮着几条死鱼。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为 了照顾小鱼,还要想办法把大鱼诱走,给小鱼投喂小规 格的饲料。 黄姑鱼与大小黄鱼同属石首鱼科,分布广泛,产量 较高,是典型的海产经济鱼类,市场售价较高。“我进研 究所后,就一直在从事黄姑鱼的研究,每年育苗季都是 在西轩岛上度过的。”徐冬冬告诉记者,经过 10 余年的 科技攻关,研究所成功培育出新品种黄姑鱼“全雌 1 号”,经中试证明相较普通黄姑鱼生长速度提升 30%左 右,且规格均一,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受到养殖企业 (户)认可,近三年来已累计示范养殖黄姑鱼“全雌 1 号”苗种 150 万尾。 在西轩岛附近的鱼排上,养殖户试养了徐冬冬课 题组赠送的黄姑鱼苗。一条条一两斤重的黄姑鱼体型 健硕、摄食凶猛,“这鱼味道好,养得也快,马上就可以 上市了。”养殖户开心地说。
扎根乡村 18 年打造“鱼米之乡”
2005 年,受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派遣,海洋科学 与技术学院郭建平老师赴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进行科 技扶贫工作。他将自己扎根在偏僻的山区乡村,同当地 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倾尽自己的所有知识和智慧来帮 助乡亲们进行创业致富,而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八年。 科技扶贫,终结“富山不富”的历史。富山乡原来的 产业结构非常单一,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单纯的杂 交稻和蔬菜种植。郭建平尝试引进了高山锦鲤和日本稻 米,帮助富山乡改变传统的农业盈利模式,增加高附加 值的农产品,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为富山乡的百姓找 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鱼稻共生,带来富乡的“锦鲤好运”。因为靠近重要 的水源地,富山严格限制工业项目和有可能带来污染的 项目。郭建平想到“鱼稻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田里养 殖鱼和以前不一样,种养殖结合,农药就不能用了,鱼能 吃掉水田里的病虫,排泄物还能肥田。”农药也不用了, 农作物的质量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郭建平重点 扶持的高山锦鲤养殖户,年户收入已可达十万元左右。 布局电商,让富山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明年我 就退休了,想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 完”。郭建平最大的心愿是让富山成为真正的“鱼米之 乡”。高山锦鲤在富山已经比较成熟了,现在他把重点放 到了高品质水稻的培育和推广上。郭建平希望,借助互 联网强大营销渠道,把富山的优质稻米卖到全国各地, 目前成立了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试水”。 “感谢浙江海洋大学和富山乡给了我施展才能的大 舞台,我的梦想是让富山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十八年 光阴荏苒,郭建平还在为富乡的美好未来而继续幸福地 奔波着。
深化研究 打造贻贝高值产业
7 月中旬,学校贻贝课题组的师生们再次来到嵊泗 县枸杞乡,采集贻贝样本。几个小时的海上船程,让项目 组的师生们深刻感受了晕船的滋味。刚下船,师生们还 要坐上小舢板,穿梭在养殖区里,采集贻贝样本。这些采 集回来的贻贝样本是用于学校的贻贝生物学研究。 “贻贝的免疫系统比较特别,长期的高密度养殖过 程中,很少出现病害现象。”海洋科学学院廖智教授课题 组将采集来的贻贝样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试图找到 其中的秘密。 贻贝养殖产业,在嵊泗县枸杞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 历程,养殖技术十分成熟,养殖面积早已超万亩。但当地 的养殖产品主要停留在鲜销层面,市场竞争激烈,最低 时批发价还不到 2 元 / 斤,高值化发展迫在眉睫。“贻贝 一般要养 3 年才能达到商品规格,这三年里,如果碰到 台风等灾害天气,养殖户三年的投入就全没了。”枸杞乡 渔业副乡长单琦回忆起去年两个台风过境嵊泗造成的 影响时愁容满面,“全乡 5000 多亩养殖面积受灾!” 要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深化贻贝产业的研究十分 重要。近年来,学校与嵊泗县深度对接,着力开展贻贝全 产业链提升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关方案的研制,并 获验收通过。项目组研制的泡沫浮子替代产品,贻贝海 上采收设备等均已完成。项目组还在深入开展贻贝内含 营养物的高值产品开发,贻贝生物学特性等研究,为贻 贝全产业链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多方合力 赋能偏远海岛共富蜕变
“云雾满山,海水绕礁,风的王国,雾的故乡”这里就 是远离大陆的海岛东极。今年 7 月下旬,浙江省海洋水 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君老师刚刚从东极海域潜水采 样回来的,他这次的任务之一就是观测海洋牧场建设的 海底情况。2009 年开始,舟山东极海洋牧场开始筹建, 海研所组建了海洋牧场建设团队,梁君全程参与了海洋 牧场的建设。 “正如草原牧场需要草木葱茏,方能养肥牛羊。海洋 牧场建设以人工鱼礁打底,种上海草和藻类,再定期将 多种水生生物放流入海,是一项近海海域生态修复的工 程。”梁君老师和他的团队通过十多年的耕耘,为适应东 极海域的生态修复研发了各类的人工鱼礁以及解决了 大量关键问题。目前牧场建设中,他所在的团队共组织 投放了 5300 个人工鱼礁单体,打造起空间大小为 5.3 万立方米的立体式“海底社区”。经过十余年的修复,梁 君欣然透露,在近年来的海洋调查中,海洋牧场游泳动 物的品种和数量得到了双双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牧场成效显著,带来 的不仅仅是生态的改变,也让这座小岛再次美丽蜕变。 在东极青浜西北边海域,一个个深水网箱养殖着经济价 值较高的大黄鱼。十多年来,桂福坤教授和他的团队从 选址、网箱设计到深水网箱养殖,东极深水网箱大黄鱼 已经成为了东极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这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很多海大的师生、校友来到 东极,通过科学研究、产业合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方式,不断为海岛振兴贡献海大力量。”学校 2008 级海 洋生物专业的毕业生、东极镇纪委书记刘佳洲期待东极 与母校有更多的合作,取得更多的成绩。
星火相传 建设三门“共富示范区”
星火相传,一任接着一任。2021 年 8 月,作为新一 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卢斌从龚丽贞老师手中接过接力 棒奔赴三门县浦坝港镇参与农村工作,继续为当地共同 富裕事业贡献海大力量。 来到渔家岙村后,卢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为更加 深入了解村内扶贫状况,针对村内 19 户低收入农户(16 户低保户和 3 户低保边缘户,其中 8 户因残致贫,7 户因 长病致贫,4 户因年老、偶或单身)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每 月至少走访慰问一次,在政府兜底保障和产业帮扶下, 所有低保户均实现脱贫。 发挥专业优势,成立帮扶联盟。卢斌将从前所学的 专业知识应用到农村工作中去,帮助养殖户提升养殖技 术,增加了渔民的收入;创立科技帮扶联盟,与其他农村 工作指导员一同设立“山海相连科技帮扶基地”,实现科 技抱团全力服务。 卢斌积极对接学校,全力支持浙江海洋大学组织大 学生暑期支教活动。2022 年 7 月 18 日至 2022 年 7 月 31 日,浙江海洋大学组织了一批由 21 名大学生组成的 “渔”你一起实践团队在浦坝港镇开展了为期 2 周的暑 期支教活动,同时开设了渔家岙村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 和浦坝港镇工业园区职工子女爱心托班,共帮扶了 80 余名中小学生。
文化共富 助力建设“童话”云和
2015 年,师范学院翟恒兴老师作为省科技特派员 来到浙江丽水市云和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运用专业特 长帮助当地政府挖掘乡村文化特色,访农户、查文献,穿 梭在青山白水之间,探寻文化共富的道路。 建设乡村博物馆是留住“乡愁”、留住“根”的有益探 索。翟恒兴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拜访了数位赤石乡贤,到 云和县移民办、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资料,通过文本分 析与研读,梳理了木玩文化、移民文化、船舶文化和汀州 文化等四种特色文化,建造了丽水市第一个乡贤馆。 浙西南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是翟恒兴接触到的第 一个特派员项目。“赤石乡有四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乡 里希望我找到民居的主人”,翟恒兴多次深入农户家里, 查阅族谱,结合地方文献,明确了四个宅子的主人名字 以及家族概况,找到了他们的后代的现居地,解决了对 于古民居主人的历史追溯问题。 翟恒兴致力于文化共富,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帮 助云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崇头镇“白鹤尖腌菜”申请非 遗,帮助黄家畲村找到拥有“村名存在了一千年、村落存 在了一千年”两个千年的历史证据,撰写了《赤石乡旅游 文化资源》等 25 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大大推动赤石乡旅 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