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两山理念的重要窗口 生态保护修复的浙江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016年,国家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18年10月,钱塘江源头区域入围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建德市、淳安县、常山县、开化县实施7大类79个重点项目,以水源涵养为基点,分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功能区,主要区域面积10067平方公里,总投资169.26亿元,中央资金20亿元。
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试点,将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总体部署,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统筹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落实,浙江农林大学组织专家学者全面助力各地各单位扎实推进,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21年6月,已完成岸线治理446千米,废弃矿山治理面积20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8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面积4328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3212平方千米,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面积5153公顷。
三年多来,在我校专家学者的全力协助下,4个试点县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突出亮点特色,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打造了8个精品示范工程,初步形成可向全国推广复制的“浙江样板”。
项目实施过程中,为确保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及其内在规律,学校组织开展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培训班,旨在提升学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等单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领域的专家,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逐渐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山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经验,让美丽浙江呈现出了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浙江样本,也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示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农林大学全校师生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继续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努力将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成为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窗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浙江的智慧和力量。
建德 文化与生态融合保护与开发互促
玉带河梳理改造前后对比图
建德建德市以自然山水本底为基础,着重于生态系统的重构与生态承载力的恢复、提升,融合历史人文,挖掘山水文化内涵。新安江综保工程完成下涯湿地1.5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降低外源污染对江水的影响;完善沿线植被群落构建,打造特色生态绿廊;梅城古镇打通内城水系,激活古城历史人文底蕴,形成了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融合的建德模式。
梅城是古严州府的府城,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两湖一河”的水系格局始于唐代形成于明代,即玉带河连接东、西两大调蓄湖,疏导乌龙山山洪,保障严州府免受洪涝灾害。后来因为富春江水库蓄水,新安江水位抬升,玉带河逐渐被填埋成为建设用地,流淌千年的玉带河陷入“沉睡”,当地内涝和生态压力也日益严重。
2019年3月,建德市以开展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为契机,全面实施梅城古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此工程对梅城水系进行疏通连接,在旧址上重新打通古玉带河道,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连通内外部水系,恢复“两湖一河”的调蓄功能,并全面清淤,利用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净化水体,打造生态岸线,重构植被群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以玉带河为脉,重新激活古城,再现了古镇的繁华景象。
通过河道治理,内河调蓄能力得到提升,水体污染消纳能力增强,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鱼类和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量逐渐增加。当地游客量比2019年增加了22%,业态激活后,给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淳安·让“·治·水”·变“·智·水”
淳安淳安县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方法对千岛湖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消除生态隐患,搬迁生态风险点235处,拆除生态敏感点及环境不协调建筑38.85万平方米;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全县污水零直排,水质在全国重点湖泊(水库)中名列前茅;以千岛湖珍稀植物园和千岛湖武强溪生态湿地工程为代表,形成了内陆湖泊生态保护的淳安模式。
淳安在实施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主要以千岛湖水环境高频自动在线监测数据为基础,构建水质水华现状评估与预测预警一体化智治平台。该平台利用数字赋能千岛湖水质监控,实现动态全周期藻类与水质监测与预警。千岛湖智慧治水,为削减藻类暴发隐患、增强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该平台实时监测的藻类指标15项,全面监控千岛湖13条主要入湖河流、532个农村污水处理终端的总磷等水质状况。平台具有绿、黄、红三色自动预警功能,并自动发送信息“一键直达”各责任部门,提前3-7天对水质和藻类水华情况进行预测预警,实现精准溯源,报警后精准溯源时间由2天缩短至2小时左右。该平台应用以来,已累计发出黄码、红码自动报警480余次,全流程闭环联动处置,系统保障了千岛湖水质安全。
“秀水卫士”千岛湖场景
常山 从“泥水镇”到“生态城”
常山常山县依托常山港治理二期工程,统筹考量河道堤防的安全性、生态性以及沿途历史人文特色,打造串联出了常山县山水林田湖草融合统一的重要生态水脉;以地质安全和生态绿色为出发点,以修复和提升为着力点,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落脚点,将“地质+生态”领域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废弃矿山治理与恢复中,以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为代表,形成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常山模式。
石灰钙产业曾是常山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但粗放式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产区辉埠镇,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飞扬的尘土和污染的碱性水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社会全面发展。
2018年,常山县关停拆除16家轻钙企业、165孔石灰立窑和201条石灰钙生产线。实施垦造耕地项目,垦造水田735亩,“旱改水”180亩,建设用地复垦1245亩,新增了大量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同时,对矿采区域开展了“一区一策”治理修复,打造“矿山地质公园”,整个区域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划分。
现在,曾经的废弃矿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曾经的“泥水镇”变成了一座“生态城”。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从81.8%上升到98.7%,出境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主要地表水体和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后社片区厂山公园一期 生态治理后的区域面貌
开化 夯实生物多样性“家底”
开化1月23日,开化县何田乡村民在田边劳作时发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这已是开化第三次发现海南鳽。海南鳽属全世界30种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它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是衡量开化水质的一把标尺。
以实施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为契机,开化县强化国家公园建设,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推进区域协同保护,打造保护闭环体系。建立国家公园全天候、全周期珍稀野生动物监测网络,形成可视化“智慧保育”;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生态空间大幅度提升;建立“生态环境司法协同治理中心”,建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举报奖励”机制,设立野生动物肇事责任险,全面强化源头保护。
开化县探索构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途径,系统实施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全县生态环境逐步向好,区内森林面积增加7.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0.4%,出境水Ⅱ类以上水质占比达到100%,成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乐园。本底调查成果显示:全县域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物种58种,黑熊、黑麂、白颈长尾雉、白鹇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成群结队,“鸟类中的大熊猫”“水质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再次回归,充分显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的积极成效。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