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转型路径研究

简短说明
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要扬长避短,规避时效性不强、版面受限、吸引力不足、发行渠道不畅等劣势,精准定位、拓展功能、提升品位、锤炼队伍,在优势和特色方面进行深度挖掘、深耕细作,在打造精品、分众传媒、精准服务上下功夫,在差异化竞争中突显自己的独特价值,走出具有纸媒特色的高校校报转型之路。

自19世纪末《北洋公学》正式出版算起,中国高校校报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历史。高校校报作为学校的党政机关报,在舆论宣传、文化引领、校园传播和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推动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社会正处于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纸媒停刊、转型、升级。时效性不强、发行面较窄的高校校报,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高校校报蜕变发展的重要路径。


图片
一、高校校报融媒体转型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竖屏一代”。他们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小时候通过手机看动画片、听音乐,上学后通过手机阅读、学习、解题、社交、游戏。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的“外置器官”,是他们与外界沟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给作为纸媒的校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校报发展的劣势

校报曾经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主流媒体,是广大师生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获取来源。如今,其地位与作用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难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新动态和最新资讯,逐渐被边缘化、空心化。这是由纸媒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更是校报作为区域性纸媒的局限性决定的。

第一,时效性不强。信息获取中,时效性是第一位的,最快速、最便捷获取的信息才最有价值。由于受到编排、印刷等因素的影响,一份校报从制作到与读者见面,需要经历多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即编即发的微博、微信,与即拍即发的短视频相比,时效性差距巨大。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高校校报中,出版周期为周报的占据5.2%,旬报的占据12.5%,半月报的占据50.3%,双旬报和月报的占据3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时效性最强的校报也是以周为计量单位,其时效性在以秒为计量单位的当代社会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即使校报编辑部以最快的速度出报,也难以在时效性上取胜。

第二,版面非常受限。据笔者了解,大多数高校校报的版面以四开四版或对开四版为主,有部分高校进行了扩版,但相对于互联网的无限量扩容来说,其容量也是无法比拟的。校报版面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内容承载的有限性,对于数量较大的师生群体来说,肯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难以满足广大师生对信息获取的要求。

第三,吸引力不足。面对视频的立体呈现、网络上的光怪陆离,校报的版面编排即便再用心、再好看,也难以超越移动互联网的吸引力。校报作为学校的党政机关报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内容编排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活跃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难以吸引兴趣多样化的师生。

第四,互动性较差。校报是单向性传播媒体,校报刊登什么内容,读者就只能阅读什么内容。校报与读者难以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互动性不强,读者不能像在网络新闻下方一样在报纸上评论留言,无法与别的读者形成有效连接,不能形成快速传播,实现较高效率的话题讨论,在信息迭代快速发展的今天,难以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

第五,发行渠道窄。校报依靠纸张的承载,需要借助外力与读者见面。校报需要通过渠道送到读者的面前,以往都是通过在宿舍、教室、办公室发放,公共阅读区取阅等方式,既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发行速度也大打折扣。即使电子版校报按期推送,也是相对单调无趣的。


(二)高校校报发展的优势

第一,政策权威性。校报一直作为学校的党政机关报存在,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布学校重要信息等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党委行政的喉舌。重要信息一经发布,就是学校的权威声音,为学校信誉背书。同时,正规校报具有公开出版刊号,归新闻出版部门管理,必须履行严格的年检审核程序。校报刊登的内容是学校意志的具体体现,具有较强的政策权威性,是受到新闻出版相关法规保护的。

第二,文字准确性。校报的采编、印刷、出版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每一篇发布的稿件都必须经由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至少三人审核。一般情况下,校报的编委会主任和主编都由学校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任,其对每一期校报的编辑出版工作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而且,校报一经印刷就无法修改。因此,校报上的每篇稿件必然经过千锤百炼,其遣词造句必须精而又精、准而又准,文字也必须经得起反复推敲,不能有丝毫差错。

第三,艺术观赏性。报刊版面编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编辑运用巧妙的编辑排版艺术,将文字、图片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供人们阅读的报纸。其新闻内容的布局、线条颜色的使用、图片的剪裁等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形成了一张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报纸。《报纸编辑艺术》《当代报刊编辑艺术》等专业类书籍的出版为这一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历史收藏性。集报是一种收藏活动,在我国是继集邮后的第二大收藏活动,全国有很多报纸收藏爱好者。校报作为学校发展的记录者,是散装的“校史”。因此,校报作为纸质媒体的一种,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收藏性。据了解,有很多集报爱好者专门搜集有特色的校报进行收藏。

第五,编辑专业性。这里的编辑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报纸的编排工作。报纸的编排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高水平的编排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积累和较多工作任务的历练。校报由于发展历史较长,编辑工作较校园其他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二是指从事编排工作的专业人员。校报编辑一般是校园内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最长、新闻工作经验最为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现有的新媒体工作人员多是由原校报工作者转岗或者兼职。


二、高校校报融媒体转型的发展困境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推动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简单来说,融媒体是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既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又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变为多媒体之间的共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高校校报也在寻求传播渠道的创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方式,迎合读者群体,适应融媒体的大环境,但目前来看效果一般,高校校报要想在融媒体背景下不断发展,需要正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新闻宣传不同程度出现资源配置不足的现象,尤其体现在人员配置上。大部分校报工作人员除编辑校报以外,还承担了大量其他日常性工作,导致学习思考时间少,业务水平难以提升。同时,校报工作人员也存在人员老化的现象,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定式使其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至于现阶段高校校报的融媒体转型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融合。因此,高校校报的融媒体转型,应当坚持打破“以宣传做宣传”的固有思维,以实现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与新闻内容之间的双融合。

第二,当前同样的新闻内容在有限的校园传播资源中重复创作,导致校园媒体之间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当一篇新闻内容在其他平台中阅读过,读者就没有兴趣再去翻阅校报了。同时,高校校报作为学校的党政机关报,语言风格多偏向于领导讲话、学校会议和工作等内容,缺乏新鲜感,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需要提升内容深度和整合力度。因此,校报要与其他校园新媒体走差异化路线,应当在深入提升体验上下功夫,强化自身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校报的产出较低,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收益。校报由于需要经历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投入必然较大,由于印刷量、发行量不代表阅读率、接受率,难以看到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在校报转型发展中,想要实现立竿见影的宣传效益,难度较大。要推进校报转型升级,学校党委要加大投入,建立长期长效发展机制,持续有效推进校报质量的显著提升,增强校报的吸引力,打造校报的话题引领力,找准校报自己的发展途径,借助融媒体发力,实现厚积薄发的宣传实效。


图片
三、高校校报融媒体转型发展路径思考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校报是校园内绝对的主流媒体,是校园内的新闻集散地,同时也是文学社团的发源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无纸化办公的快速发展,校报受到了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的第一轮冲击;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新闻宣传的新主力军,校报发展受到第二轮更加猛烈的冲击。目前,随着融媒体建设的快速推进,校报发展有了一定好转,但由于其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很难再回到原来的主流位置,难以发挥校园新闻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进行更加彻底的转型,寻找适合纸媒的发展路径。


(一)转变定位,从大众传媒转向精准服务

高校校报的初始定位是大众新闻宣传,在新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每周一期甚至每月一期的校报都是学校广大师生了解学校新闻动态、发展方向等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甚至唯一渠道。但是,在融媒体环境下,从校报获取信息已经不是首要选择,更不是唯一选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报的大众新闻传播时代已经结束。然而,校报必然拥有一定范围的固定读者群。第一,学校领导,他们需要通过报纸了解学校部分动态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校报承担着一定的桥梁纽带作用;第二,离退休老同志,相对于网站和“两微”,他们更喜欢看纸质报纸;第三,对纸质媒体情有独钟的在职教职工和大学生,由于习惯、环境、性格等方面影响,他们对校报具有不一样的情感;第四,部分毕业校友,对于校友来说,一份远道而来的校报,承载的是母校的一份情感;第五,校史撰写者和历史研究者,他们需要通过查阅校报,详细了当时的时事要闻与校园生活日常;第六,其他对高校发展十分关注的社会媒体、重要人士以及集报收藏人士。校报应该积极转变定位,将广泛传播转向分众化传播,确定自己的服务群体,开展精准服务,从这些“特殊读者”的角度来看校报的转型出版。


(二)拓展功能,从新闻传播转向价值传递

校报的主要功能是新闻传播。在融媒体环境下,校报要进一步差异化拓展新功能。第一,适当弱化动态新闻宣传职能,将新闻传播功能更多地让渡给网络媒体与新媒体,即时性的普通消息应该减少刊登,在融媒体环境中尽量规避短板;第二,进一步强化重大专题报道功能,充分发挥专题、专栏的深度报道作用,在新闻事件中从报纸报道、深度阅读的角度进行专门深入的报道,对于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新闻事件,要紧紧抓住这一联系,从更高站位、更广视角将系列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分析、报道;第三,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功能,充分发挥社论、时评等校报特有的言论体裁作用,构建校园舆论宣传阵地,在关键节点、重要事件中强势发声,亮明态度、表达立场,展示校园媒体应有的风骨,为推动学校健康良性发展助力加油。校报的主要职能要从新闻传播转化到价值传递上来,让大家通过校报不是简单地获得信息,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明确观点、勇于表达。


(三)提升品质,从一般记录转向精雕细刻

校报要不断提升出版品质,从“传声筒”转向“智慧树”。要充分应用校报的出版周期,做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报道。第一,在主题策划宣传上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水平、有特色的宣传平台,让校报报道成为有别于新闻网站、官微的独特媒体,成为融媒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要在版面艺术设计上下功夫,精雕细琢、精心打磨,并将其纳入学校美育,将校报打造成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佳品;第三,要在开门办报、办报育人上下功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校报出版与相关专业的实践练习结合起来,引导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与学生成为校报出版的中坚力量,既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丰富校报的出刊内容;第四,要在报道内容的写作上下功夫,立足新的出版定位,开辟新的语言风格,提升校报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四)锤炼队伍,从新闻写手转向思想引领者

校报执行主编或者编辑部主任等校报编排的主要负责人,既要成为学校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人员,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校报编排工作负责人作为学校融媒体中心核心人员,可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源,可以使校报在采编过程中有更广阔、更及时、更灵敏的新闻视野、新闻触角,可以更好地融入融媒体;校报编排负责人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保证校报的编排工作按照校报的独特性进行采编,如果校报编排工作负责人更多地介入融媒体中心工作,由于融媒体工作环境的及时性、快速性,难免会使校报的编辑记者成为网络快餐新闻的专门写手,无法使校报保持独立思考。校报的编排工作要站在更高的历史视野察看现实发生的新闻事件,要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书写当下的新闻事件,真正做到政治家办报、思想家办报,给广大师生以思想的引领和对未来的准备。


图片
四、结语


校报作为校园媒体之一,要在融媒体环境下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与特色,尽量规避自身在时效性不足等方面的传播劣势,扬长避短,在差异化竞争中突显自身价值,在校园内外找准自己的服务群体,打造富于特色的新时代校园纸媒,为学校建设发展记录,为时代进步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