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颗平凡初心筑起“329”教师志愿者团队

13颗平凡初心筑起“329”教师志愿者团队

在长大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穿梭在各个公寓中间,往返于天桥上下,出现在大货车的轿厢尾部,他们是教师,也是志愿者、搬运工、配送员,他们被汗水浸湿的防护服后面写着的“329”,成为校园里鲜明的标识。

由13名教师志愿者组成的“329”团队,是3月29日诞生的。此前,这13名教师早就填好了志愿者报名信息,在校园陆续做着打包行李、清洁消杀等工作,随着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避免送餐餐车带来风险隐患,搬运餐箱成了亟待解决的工作,“329”团队就这样集结在了一起。

相濡以沫互帮互助团结就是力量

“329”团队志愿者几乎每个人都承担着教学任务,因此志愿工作需要和教学工作穿插进行。他们怕影响教学进度,更担心自己不在岗时,其他老师要承担更多志愿工作。所有人都默默克服困难,放下电脑就换上防护服,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无缝衔接。作为“329”团队组长的经济学院教师唐志武和教师王岩将大家的上课时间和工作时间记在心里,发现哪位老师“超负荷运转”,立刻想办法调整。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杜钦生晚上五点半结束工作,六点要回到办公室上网课,中间没有时间吃饭。杜钦生没把困难跟学院说,只想自己来克服。有一天,唐志武在电梯里遇到了匆匆忙忙的杜钦生,简单聊了两句后,杜钦生就赶去上课了。了解了杜钦生情况后,学院领导非常重视,给杜钦生调了课。杜钦生才想到那次匆匆的“电梯会面”,原来有战友为他上了心。

有一次,杜钦生的防护服被汗水浸湿,让冷风一吹感冒了。网络信息中心教师于凯作为杜钦生的“临时室友”,每天为他带饭。疫情期间患上感冒,也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工作,杜钦生心里担心又着急,于凯一边鼓励安慰,一边默默分担了杜钦生那部分活儿。“疫情期间照顾生病的我,可以说是‘过命’的情谊了。”杜钦生说。

经济学院教师王金翎和图书馆李航老师作为团队内仅有的两名女性教师,在做体力工作时,努力克服力量上的不足,合作抬起一箱又一箱50多斤的餐箱。繁重的工作让王金翎脚上磨出的三个水泡变成了茧,她坚持白天送餐,晚上教学,手腕酸胀、嗓子肿了就吃药挺一挺。团队里的男同事看在眼里,默默分担了很多体力工作。

外国语学院教师杨毅是个喜欢写诗的人,他一边做志愿服务,一边抽空写了不少作品,“欣然上车应征去,相期国宁民早安。衰年残躯何足惜,无畏疫情正当前。”“人是铁,饭是钢,不让学生饿得慌;早午晚,送餐忙,驻校战疫有力量!”杨毅乐观的精神感染着团队中的其他人,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儿往一块使,干起活来就忘了累。

“329”团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部门,在此之前很多人并不相识,这一个多月的并肩作战让他们收获了最宝贵的同事情、战友情。在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这份相濡以沫让他们更有力量。

舍小家为大家每个人都是英雄

“爸爸,妈妈做的饭没有你做的好吃,我瘦了6斤,妈妈也瘦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这是外国语学院教师尹树文的孩子对他的“诉苦”。尹树文是家里的“大厨”,孩子爱吃他做的饭。尹树文妻子也是教师,工作繁忙经常忘记锅里还炖着菜,烧糊过好几次,孩子由一开始“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到后来“只要不糊就行”。有了家人的理解,尹树文做好每天的工作更有动力了。

疫情伊始,外国语学院教师江长河的孩子正生病住院,孩子康复出院后,他把家中老人和小孩托付给妻子,马上投身到学校抗疫工作中。江长河感谢深明大义的妻子,也自觉愧对两个稚子和耄耋老人,正是家人们的支持让他可以在工作中一往无前。对于图书馆李航老师来说,平时家里的采买、辅导孩子作业都是她负责,现在她只能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通过手机远程指导孩子作业,在社区群里接龙蔬菜包。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长期驻校开展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牺牲,正如尹树文所说,“对于我们来说,个人困难先放一边,保障学校一万多名学生的一日三餐配送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在志愿者岗位上践行着初心使命,倍感光荣!”

言传身教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329”团队中有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大创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他们承担着教学任务,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硕士生论文,在课堂上,他们是传道授业的教师,下课后他们奔走在志愿服务一线,他们始终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扛在肩上。一开始,唐志武经常被送餐等待时间过长困扰,他心里犯嘀咕,“学生怎么还不下来取餐?”但同时他也理解这些学生志愿者,“他们白天要学习还要承担志愿工作,挺不容易的。”所以他从未埋怨过学生半句。后来,他渐渐发现,学生志愿者取餐的速度加快了不少,唐志武心里明白,是学生们慢慢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身教胜于言传,“我觉得我们用行动完成了一场无声的课程思政”,唐志武感到很欣慰。

令王岩印象深刻的是,和学生志愿者相处得非常愉快。他们和老师一起工作的时候非常活跃,他们互相鼓励,传递的不仅是物资,更是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王岩说,“学生们身上有很多优点,有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都非常强,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吧。”王金翎负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同时在疫情期间担任临时班主任,除了做好测温填表等工作,还要做学生的倾听者。面对学生的焦虑心理,王金翎逐个耐心开导,悉心安抚,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他们将育人工作从课上带到课下,以疫情为契机,用实际行动开辟第二课堂,切实做到了每个岗位都成为育人的工作站,每名学生都是育人的工作目标。工作开展到哪里,育人就延伸到哪里,问题发生在哪里,育人就聚焦到哪里。

互助敬业热爱这就是“329”核心

互助,敬业,热爱,唐志武把“329”团队的力量来源凝炼成这三个词。他们说,这是“团风”精神的传承,将来在工作中也会不断用这种精神勉励自己。

尹树文在一次搬运箱子过程中,不小心被砸伤了脚,当时尹树文第一个反应是:骨折了。“本来就缺人手,那我的工作怎么办?”这是尹树文最担心的问题。好在确认了不是骨折,喷药之后虽然还有些肿胀,但他一想到“我干得少,别人就干得多,我不干,就得别人替我干”,尹树文还是坚持回到了岗位。

王岩说,“我们这个团队中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带伤工作,即使受伤了,也是在干不了这种活儿的情况下,去尽可能干另外一种活儿。每个人都在为他人着想,凝聚成抗击疫情的巨大合力,这是集体的力量。”

体育教研部教师李作平今年60岁了,作为团队中年纪最大的老师,他为团队所有年轻人做出了表率。于凯和李作平老师一组,每天工作的时候,于凯要分出注意力“看着”李老师,不然李老师干起活来比年轻人还拼,对他说“您去歇一会儿”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一转眼就会发现李作平又在别的地方干起活来。于凯说,“李老师是我的榜样”,这也是团队其他人一致的想法。

一万多名学生,四个餐车,每天1000多箱盒饭,这是“329”团队每天的工作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吴旭志脚踝扭了两次,直到站不起来还要坚持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秦玉峰始终在货车上弯腰将几十斤重的箱子递到下面,一天下来抬不起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程广亮同时担任两门专业课的线上直播及学院竞赛管理工作,一周三天有课,同时在脚踝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按时完成送餐任务,风雨无阻。

李航毕业于长春大学,毕业留校做一名图书馆馆员,她非常热爱自己的母校,对学校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李航即将举家迁往北京生活,离职手续在疫情发生前就办完了,但她毅然选择驻校抗疫。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取得胜利,“329”团队的工作任务也告一段落,但还需要两名老师和后续人员做工作交接,李航就是其中之一。她明确表示,要在学校工作到校园全面开放,在学校里住的最后一名老师也回家了,她才会走。“在我最热爱的校园里住上两个月,陪她度过艰难,将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李航说。

一切的开端源于13颗简单平凡的初心,源于爱校爱岗的源动力,源于为人师者的师德之本,就像唐志武所说,“大家凑到一起为学校做点事儿,为了学生,为了学校,为了自己内心的情怀,一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