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培育 桃李芬芳
——记与尚德义老师学习的点滴往事
辛勤培育 桃李芬芳
——记与尚德义老师学习的点滴往事
杨永泽
1972年,我17岁时在内蒙八一军马场文艺宣传队工作,一天,同宿舍的一位同事手里拿着一个收音机对我说:“你听听这首歌”。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尚德义老师的花腔女高音《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我被这首作品深深震撼了,心想:怎么会有这么优美动听,又技巧华丽的声乐作品!的确,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花腔歌曲在我国的声乐创作领域里还是一片空白,这首作品的横空出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作品在音乐界和广大听众中引起轰动效应,也使尚老师的名字传遍祖国大地。想不到若干年后,我竟然幸运的成为了尚老师的学生,又在毕业后留校成为其下属而共事多年。
尚老师一生勤奋刻苦,笔耕不辍,在我国艺术歌曲、花腔艺术歌曲及合唱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技术精湛,表现深刻,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关于其作品的作曲技法和音乐表现的特点,我专门撰写了七千多字的论文:“匠心独具 精品流传——尚德义教授艺术歌曲创作技法探析”,发表在2020年12月的国家级音乐期刊《歌唱艺术》上。我将回忆与尚老师学习的往事,以缅怀其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辛勤培育,提携后辈的高尚的园丁精神。
在吉林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本科读书时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随尚老师主修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先生的讲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们感到收获颇丰,我经常将创作的曲式结构问题向先生请教,他总是耐心的给予解答,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汽文工团的创作任务:用歌曲“我爱你 中国”为素材,写作一首管弦乐作品,尚老师建议我用复三部曲式写作,并详细讲解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先生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很快就完成了这部作品,并在当年的全省文艺汇演中获得广泛好评。
在2012年,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尚老师也已经在退休后去了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任教多年,春节期间先生回长春时,我带着自己的“艺术歌曲选”专著初稿向尚老师请教,他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要求。几天后,先生让我去他家里,拿出我的书稿,指着其中很多用红笔标出的记号向我耐心讲解,从结构布局、词曲搭配、和声写作、钢琴织体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先生指出的问题准确鲜明,经其点拨作品的面貌顿时有很大改观,使专著质量显著提高,2013年专著出版时,尚老师又专门为其作序,体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晚辈的殷殷关切和深挚情怀。
多年来,每当我创作出新的作品时,先生都给予热情的鼓励,使自己充满信心。在做学生期间及留校任教之后,先生对我创作的钢琴曲、艺术歌曲、二胡协奏曲等作品,总是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我给学生们举办新作品专场音乐会时,他也多次到场观摩指导。他常说,“作曲教师不能只教技术理论课,要坚持创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在给予学生更多帮助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在先生的言传身教下,自己也一直在创作的道路上耕耘,虽然历经挫折和坎坷,但是到了晚年总结起来,觉得收获颇丰,没有虚度年华。2007年我创作的交响序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根据雷振邦创作的歌曲改编)由长影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多年来,全国各地许多交响乐团都在演奏这部作品,在业内和听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0年10月13日,我闻讯去看望已经重病的尚老师,先生已经不能说话,但是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的儿子尚伟对我说,先生同别人谈话时多次夸赞这部作品,当看到先生弥留之际的神态,听到先生对自己作品的肯定时,我不禁泪眼婆娑,心想: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是在先生精神的感召和悉心指导下取得的,今后学生定会以您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创作到老,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奋斗终生。
(作者系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