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菜
如今到南京乌衣巷旅游,一定会想起刘禹锡的这首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我们不说燕子,说说从亚运会餐桌走进千家百户餐桌上的生菜,讲讲它是如何从运动员的特供菜变成北京第四大菜类的故事。
生菜也是一个外来品种,它的故乡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野生种驯化而来,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最先食用,有人说晚清时传入中国,但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生菜在北京沉睡了很多年后,1990年开始进入北京人的视野,那一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很多国家的运动员都聚集到了北京。东南亚运动员爱吃沙拉,生菜必不可少,但当时北京本地极少种植生菜,因为生菜喜欢凉爽的环境,但北京6、7月份就开始达到30多度的高温,后勤部门只能从外地引进。亚运会之后,生菜作为稀特蔬菜开始逐渐出现在一些高档酒楼的餐桌上,受到食客热捧。但是这种口福比较奢侈,因为当时的北京,生菜只有零散种植,也缺少适应北京本土的生菜种子。
今天喜爱吃生菜的美食家们,此处真该为北京农学院韩莹琰教授及她所在的生菜研发团队鼓掌,没有他们20年如一日,全身心地将对生菜的研究当作毕生的事业,也许今天你吃的汉堡里会少了绿叶的搭配,蔬菜沙拉总缺少一些脆爽,耗油生菜只能变为耗油菠菜……
运动会要求“更高、更快、更强”,韩莹琰和她所在的团队执着地将生菜变得“更多、更长、更好”。从收集种子资源开始,生菜就经历了百里挑一的竞争过程,生菜团队将最初一批来自美国、意大利、荷兰和我国其他地区的100多个生菜品种种到地里,观察所有品种的生长情况,选择适应北京本地土壤环境和温度变化、不抽薹不发病虫害的种子,经过五六年的筛选,最终选出了玉湖、皇帝、雷达、安妮等8个适应能力相对强的生菜品种,正式落地北京,而这8种生菜也成了2000年至2010年北京市民吃到的主要品种。
但是韩莹琰和生菜团队不满足,因为这8个品种都是外来品,没有适合北京的本地户,从2005年开始,为了让生菜品种更多更本地化,韩莹琰和生菜团队又开始研发本地耐热品种,终于在2012年,团队选育出了4个适于北京及周边省份种植的优质高产生菜品种“北生1号”、“北生2号”、“北散生1号”、“北散生2号”,耐热、耐抽薹的特性比之前的8个品种还要优秀。除了品种多,生菜在北京的播种面积也在陆续扩大。截至目前,生菜在北京的年播种面积为8万亩,总产量超过20万吨,而且,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生菜,每10个里就有8个品种出自韩莹琰及其所在团队。另外,生菜从田间走向餐桌,采后保鲜是关键一步。如果采收后不及时预冷,每延滞1小时,货架期将缩短1天。韩莹琰和生菜团队一方面改造国内外现有冷库,通过改变送风形式,优化差压预冷技术参数等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料处理能力,而且能实现恒温冷藏,预冷效果显著改善。另一方面,研发出了一套集消毒、浸泡、脱水、包装于一体的鲜切生菜独特复合保鲜方法,直接解决了鲜切生菜切口易褐变等问题,有效提高了鲜切生菜的外观品质、营养和商品价值。
从1990年到现在,不到30年的时间,生菜的身价一路下跌,一身“公主病”被治得“服服帖帖”,可是换个角度看,20多年前被深藏在高档酒店、特供专场,现在成为北京千万人喜爱的“京城第一叶菜”,这何尝不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你说呢,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