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战“疫” 云守护 | 师者仁心 守护连接希望的“生命热线”

120急救热线又被称为“生命热线”

近日随着疫情发展

北京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激增

120急救工作人员吃紧

如何保持“生命热线”通畅

首医师生闻令而动

同时间赛跑

与病毒较量

迅速集结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队伍

他们日夜兼程

挑战身体极限

值守在120急救热线

用云守护

为生命护航

郭学谦老师:只是想和孩子们一起做志愿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为求助者答疑解惑

“当时也没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和孩子们一起做志愿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为求助者答疑解惑。”提到报名120云席位志愿服务的初衷,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郭学谦老师说。看到周围不少老师已有症状,身体状况良好的郭学谦想:总要有人去做一些事,我的状态还不错,希望能为志愿服务尽一份力。

在学校的安排下,郭学谦成为志愿服务队的总领队。在认领任务后,她便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本次工作采取的是轮流上岗制,一共分为7组;师生志愿者分别来自9个学院,共计60余人;每组每日在其工作时段都会遇到培训话术外的新问题,有时在排班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特殊情况……基于此,郭老师便建立起组长例会制度,每日组织教师、学生骨干进行当天志愿服务总结,各组互通有无、寻找共性问题,根据各组工作强度认领新任务,真正做到提质增效。

谈及此次志愿服务的意义,郭老师深有感触:120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保障、最后一丝希望。近期,北京市120急救热线呼入量激增。目前,除急危重症外,大部分为问询类和一般疾病。为及时解答患者问题,同时也为急危重症患者打通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卡,首医师生承接了云咨询的分流工作。一方面,加大生命垂危患者被救治的概率,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有益的防疫服务指导。大家坚信,疫消云散、春暖花开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王欣苗老师:守护120“云咨询”志愿者,我享受其中

12月16日,正当我沉浸在测抗原转阴的喜悦中时,接到部门领导通知:王欣苗,你带志愿者队伍到120急救热线接听电话,不确定服务时间,考虑一下,马上回复!

疫情就是命令,但问题随即而来。先前在校内服务,先生不在家,婆婆和儿子在家全阳后刚转阴,身体正在恢复中;父母已有新冠症状,周末也可能不能如约回去看望。

纠结中,小男子汉给了我一颗定心丸:“没事儿,妈妈,您放心去忙吧!我不会惹奶奶生气的!”婆婆忍着腰痛,坚定地说:“120是救命线,那肯定不是一般紧急,赶紧出发,别耽误!我们都好了,你安心去工作!”父母也让我迅速去支援,帮助更多更急需救助的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的志愿热情到达燃点!

即刻动身,投入战“疫”工作!

在此次志愿服务中,我的工作内容比较琐碎:配合领队建立组长例会制度、参加例会、排班、保障志愿者的食住行、防疫物资,同时还要关注大家的身体健康情况,调整饮食,补给药品。如果身体不舒服的志愿者选择回家或回校,我需要联系酒店、校内、家长等做好返程安排;如果短暂休息,我就要及时调整排班,或各组间调配,保障每个时间段的人员均衡;看到配餐中几次没有水果,我又赶紧联系酒店调整供应;当听到有志愿者胃疼,我连忙到药店买来暖胃护胃药品,给轻伤不下火线的志愿者送去,最大限度地做好服务保障,守护120“云咨询”志愿者。看到志愿者脸上的笑容,我也享受其中!

刘瑜老师:电话不曾停歇,我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细心的解答服务患者及家属

作为基础医学院病理学学系的一名教师党员,我积极报名加入了120云席位志愿者服务团队。

12月17日,我第一天正式上岗。虽然经过了岗前集中培训,但真正开始接电话,接触到实际工作的时候,内心还是受到很大的触动。

每一个电话都充满急切、紧张和焦虑不安,通话者涵盖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及家属,其中咨询最多的是关于老人和儿童的病情,问题也是多种多样。有患者咨询附近哪家医院有发热门诊,能否现在去看病?我仔细询问了患者家庭住址,帮他查询附近医院并告知医院电话;有家长咨询孩子高热惊厥如何处理?我向家长介绍了处理原则,告知北京儿童医院咨询电话并安抚家长焦虑的情绪;有患者家属咨询老人出现呼吸困难如何处理?我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既往病史,建议患者吸氧、家属自驾或打车去医院及时就诊……电话不曾停歇,我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细心的解答服务患者及家属,向他们传递市委、市政府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和解决问题的务实举措。

通过几天的志愿服务工作,我认识到作为120接线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业务能力。为了能够把工作做好、做出色,我向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认真请教学习,同时积极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团队成员在微信群中互相交流学习,逐渐熟悉了工作的流程,同时也明确了工作的方向,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能力,并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杨慧老师:我们有信心接好这重要的一棒!

招募第一批志愿者的会还没开完,我就报了名。我是学系里最早感染、最早康复的老师,现在已经“阳康”,有免疫力了,家人也都转阴,没有后顾之忧,我觉得自己正合适。来到指定的报到地点,看到首医师生从北京的四面八方到这里集结,我很受鼓舞。大家闻令而动,舍小家为大家,我在心里为首医人竖起大拇指!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接听分流过来的120咨询电话,用医学知识去帮助求助的患者及家属。明确了工作的意义后,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多了一份敬畏。我们的工作关乎生命、关乎人民群众对120急救中心、医疗机构、社会的满意度,我们有信心接好这重要的一棒!

我接到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电话是小儿窒息,孩子妈妈哭着打电话,我也跟着十分紧张。我告诉她把孩子面朝下拍背,或在背后抱住孩子快速挤压腹部(即海姆立克急救法)。听见家属在按我说的做,孩子缓过来了,我坐在椅子上平静了好一会,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还有很多电话是患者出现各种新冠的症状后,表现出来的担心、害怕与无助。我们告诉患者和家属,发烧、咽痛、肌痛、咳嗽,甚至痰中带血、上吐下泻,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会很快过去的,要有信心,一定会好起来的。听着电话那头哭泣声停止,情绪平复,能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安慰,我们都倍感欣慰。

几天的志愿工作,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疫情高峰期大众的急难愁盼。为生命让道,与时间赛跑,这段经历让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寒冷的冬日,愿首医师生志愿者的一片赤诚能给更多人带来一丝暖意!

梁宝璐老师:传递医学温度,用耐心温暖患者内心

当得知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提供基本医学指导及安抚患者情绪,开始我是有一丝疑虑的。拨打120的都是危重症患者,我们能提供专业的指导么?此时安抚情绪,是不是有些“鸡肋”?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我开始了接线员的工作。

电话铃响了,一位阿姨自述家中70多岁的母亲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新冠抗原自测阳性,发热3日,服退热药后退热,但是呕吐不止,无法进食。电话中家属紧张地询问如何是好,是否需要去医院。听过描述后,我心里不禁一震,这不是跟我奶奶前几天的情况一模一样么。此时此刻,电话前的我如此庆幸自己刚刚处理过类似的事情。我先安慰着家属,告诉她,老人可以退热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出现呕吐是由于病毒攻击了消化道或者退热药引发了肠道反应,不要过分担心。然后,引导家属给老人喂一些浓稠的加少量食盐的大米汤,观察是否可以缓解呕吐,缓解后可以让老人少量多次吃些易消化的食物,然后服药,并且嘱咐患者按时服用其他治疗基础病的药物,不要随意更改。如果出现反复发热、胸闷等症状,一定及时送到医院。最后,我帮助患者查找了所在社区家庭医生的电话,解释了现在120运力严重不足,急救车等候时间非常长,如果家里有条件尽量自行前往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把仅有的急救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人。电话里,家属对我说着谢谢,语气平缓了许多,明显没有了开始的紧张焦虑。挂了电话后,我微微放心,也有小小的自豪感。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我的“业务”越来越熟练,甚至变成了一个“絮絮叨叨”的大家长。在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眼中的“正常情况”,在患者看来却可能是“死神降临”。认真倾听,适当安抚,简短引导……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却可以让患者静下心来,冷静地对待疾病。讲解过后,得到患者的认可,我的心里感到自豪,也激发了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让我明白了“治病先收神,医人先医心”的含义。

“加班”结束的我,断掉电话,消毒工位,缓缓站起身。此时的我头晕腿麻,说了4个多小时的话,嗓子几乎冒烟,但我的内心却是喜悦、骄傲的。作为医学温度的传递者,我们会努力用耐心温暖患者的内心。

黄晓清老师:守望相助,我们在云端“阵地”值守

刚开始的心情是忐忑的。毕竟不是学医出身,担心自己不能给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在急救中心老师的培训和鼓励下,我熟读指导材料,逐渐冷静下来,进入了工作状态。志愿者服务微信群里,大家交换着各自的经验和收集来的重要信息,每天汇总整理典型问题。我和大家一样,回答来电越来越有条不紊,几乎都能迅速有效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帮助。

我接到了很多老人的来电,这些老人常常患有基础病,症状复杂,需要小心鉴别。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关键要点,以便能够准确识别危险信息。独居的老人就医困难,我们便建议他(她)联系社区志愿者或者家庭医生团队帮助,还有近日来各区也依次开放了急救通道。也有患者来电情绪激动,对于无法帮助的情况,我们只能尽力安抚,提供能做的指引。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往往也很难受。人力有限,总有不能及之处。

不仅在云端守护患者的健康,志愿服务团队的小伙伴们之间也是守望相助。参加志愿服务的这几天,不断有志愿者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嗓子发炎、鼻塞、发烧等。在领队郭学谦老师和王欣苗、宋曼璐老师的统筹下,对身体不适的志愿者都做到了有症状先休息,有困难先照顾。学校也及时送来了药物。大家互相关心,送饭、送药、送水果,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期盼疫情早日平息,急救的力量尽快缓解,需要帮助的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救治,一起战斗的同志们很快再相聚在我们熟悉的首医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