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战“疫” 云守护 | 120云席位志愿者:从“被守护”到“守护者” 00后诠释热血与勇敢
共战“疫” 云守护 | 120云席位志愿者:从“被守护”到“守护者” 00后诠释热血与勇敢
120急救热线又被称为“生命热线”
近日随着疫情发展
北京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激增
120急救工作人员吃紧
如何保持“生命热线”通畅
首医师生闻令而动
同时间赛跑
与病毒较量
迅速集结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队伍
他们日夜兼程
挑战身体极限
值守在120急救热线
用云守护
为生命护航
北京市急救中心致谢我校师生志愿者:为首都市民打通了首都生命线第一道关卡
北京市急救中心近日向我校发来感谢信,感谢信指出:“面对疫情的来袭,面对120的求助,贵校挺身而出、尽锐出战,当中既有学院领导,也有团学干部和普通同学,从第一个0点到8点的93个电话,到后续每天近1000个电话,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师生志愿者们迎难而上,挑战着身体的极限,发挥专业知识技能,耐心解答市民的每一个问题。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背后,是首医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您们的日夜坚守,为首都市民打通了首都生命线的第一道关卡!”
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尉丹阳:以奉献擦亮青春底色
作为半个月之前亲身体验过新冠阳性并康复的药物化学系研究生,接到招募120话务志愿者的通知,我第一时间就报名来到了驻地。父母了解情况后,非常支持我的决定。我们小组是第一批上岗的人员,虽然老师讲解充分细致,但是面对各种可能的问题,还是抑制不住紧张。第一通电话响起,大家屏住呼吸,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接电话那位同学身上。随着咨询顺利结束,大家都长舒一口气并给出热烈掌声,之后都逐渐娴熟地投入到各自工作中。每一个电话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和来电市民的沟通能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个岗位的意义。
通过几天的志愿服务,我对120工作人员,特别是这些专业接线人员连续奋战在第一线的精神十分钦佩。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信念:我们定会等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医学人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高晓艺:只要大家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总有拨云见日的那天
我是来自医学人文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北京疫情高峰、120急救接线量激增的情况下,参与到120云席位的志愿服务中来,这是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12月16日下午五点到岗,七点半参加120云席位的岗前培训,了解了规范的回答话术和可能突发的情况。第一次上岗还是伴随着紧张与不安,随着接听电话数量的增加,心态上也变得冷静和沉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凌晨三点接到的一个电话,男子无不良症状,但是十分恐慌,存在失眠情况,担心自己会得新冠。在经过十几分钟的解答和宽慰后,对方说:“谢谢您,跟我说了这么久,我现在感觉好多了。”在志愿过程中,还有急救中心和学校带队老师一直陪伴我们,及时给予帮助,学校更是及时补充防疫物资,是我们志愿服务中坚实的后盾。我坚信,只要大家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总有拨云见日的那天!
基础医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孙齐:用爱拨动情感的心弦,不负每一位120求助者的信任
作为医学院校的一名共产党员,我的本能反应就是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尽管有过很多志愿服务经历,但这次120接线第一次上岗,内心还是充满紧张。第一通电话,也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才成功解决了患者的问题。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发现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稳住心态,冷静和对方沟通,获取求助人的关键信息,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及时就医。每一个电话都是一个故事:求助人面对疫情的恐慌、老年人空巢的无奈与心酸……他们不仅需要急救,还需要关怀与温暖。我逐渐对这份工作熟悉起来,从容应对求助者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对这份志愿工作心怀尊重。
带队老师全程陪同,遇到问题,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学校补充的防疫物资及生活物品等,更让我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将“小奉献”汇入“大蓝图”,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能迎接春暖花开。
公共卫生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李煜:用尽专业所学,点滴汇聚暖流
在亲身体会过新冠病毒带来的症状后,更想为其他正在经历的患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是第一批抵达的志愿者中的一员,也是第一次接触120急救热线话务员这个岗位。当接起第一个电话时,我非常紧张,但同组的小伙伴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挂断电话后,陪同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也让我增添了几分信心。周围的小伙伴热情友善,接听时都带着一种自信和淡然,我常趁着接听电话的间隙聆听他们如何沟通回复,受益匪浅。
我很荣幸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患者准确认知自己是否需要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如何正确和便捷地获取医疗资源,从而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对我们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志愿活动。
护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崔薇: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从接到辅导员老师的电话,到成为一名正式的120云席位志愿者,已经4天了。在服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有很多收获,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特鲁多医生那句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作为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帮助患者。致电的患者及家属多是由于身体不适,但缺乏专业指导,我们的作用就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简单宣教,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在线医疗等。虽然我们不能去治疗患者,但是却能给他们带去一些帮助。
在接线过程中,有年轻的父母,有独居的青年,有年迈的老人,他们在需要医疗帮助的同时,可能还需要情感的慰藉。我们耐心安慰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相信一定能缓解他们的焦虑。
基础医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李修萍:志愿者不是光环,而是责任
随着120急救电话由以往的每日6000例激增到3万多例,我得知学校在招募120急救接线员志愿者,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加入了120云席位志愿者的大家庭。学校为我们志愿者提供了充足且贴心的后勤保障,调配了充足的药物,老师们也一直陪着我们工作到深夜。成为志愿者期间,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志愿者并不是一种光环,而是一种责任,要时刻走在前面,要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能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证明疫情当前研究生志愿者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冲在前面。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畏艰难,一定会战胜疫情,迎来新的充满生机的生活。
护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师梦佳:拢指成拳,我们充满力量
这两天当志愿者,遇到了不少令我感动的事。有一天凌晨两点左右接到了一位叔叔的电话,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能把自己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包括心血管类的基础病、常用药等。他能体谅救护车的问题,在我询问他是否需要救护车时,明确告诉我不想占用公共资源。给社区医院打电话被挂断,他却一点怨言都没有,还帮着社区医院说话“太晚了估计是睡啦”……叔叔的格局让我非常感动。这项工作唤醒我极大的责任感,每一通电话打来,我都尽可能安抚他们的情绪,尽可能快速准确地给他们提供医院的信息,提供线上问诊方法。
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坐镇陪伴。有她们在,对于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情况能及时求助。“聚阳生焰,拢指成拳”,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总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张耀月:从“被守护”到“守护者”,00后诠释热血与勇敢
在收到志愿者召集令后,我经过培训在当天夜里荣幸地成为第一批云席位的接听者。24小时轮班工作,一遍遍响起的电话铃,不停接电话带来的沙哑的嗓子,长时间举着电话的僵硬的手臂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意义深远且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第一天上岗时,我面对着第一次响起来的电话,心跳声是紧张、激动混合的交响曲。当我接起电话,第一次说出那句“您好,这里是120咨询席”的时候,我逐渐冷静下来。第一通电话是一位新冠阳性患者的咨询电话,急切地问我该怎么办。我告知了患者物理降温的方法和查询附近发热门诊的办法,耐心地安抚了患者情绪,最后听到对方平静下来的那句谢谢,一种价值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00后的我们,曾经总是被守护的一方,而现在,我们也要成为他人的守护者。
基础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 梁书铭:用话语安抚一个个与病魔搏斗的家庭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到电话前,这就是我的工作岗位,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一个个正在与病魔斗争的家庭。来电的第一位市民是一名74岁患者的家属,声音冷静平和、语速适中且吐字清晰,与我预想的完全不同。老人烧到39度,吃布洛芬后没有退烧,我向他解释“发烧是新冠的正常状况,吃退烧药到生效可能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您不必担心。您现在可以给老人做物理降温,用温水毛巾擦擦身子和头面部,还是很有效的。”对方回答的语气中透露着信任。
有时凭我自身的能力没能给患者满意的答复,挂断电话后我会从患者的角度重新进行一遍刚才的对话,亲手查一下北京卫健委、京医通、医院小程序相关知识,在纸上写下笔记,以便下次为患者讲述时更全面更有逻辑。
基础医学院2022级本科生 杨舒涵:从忐忑到从容,是120咨询者成就了我
第一次“上岗”120云咨询热线时,我感觉到十分紧张,非常担心自己不能很好解答咨询者的问题或者安抚他们的情绪。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志愿者培训的笔记,努力地使一问一答印在脑中。我接到的第一通电话是有位老人去世,家属要求120开具死亡证明。我按捺住内心的紧张,安抚他们的情绪,耐心地向家属解释需要找社区医院开具死亡证明。渐渐地,我逐渐熟悉并全情投入,开始能够从容地接听电话。
咨询者中有因即将考研的儿子高烧不退而焦急的老母亲,也有夜不能寐、喘不过气而亟需帮助的独居老奶奶……从他们的言语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北京市民对于“120”这个号码的期待和重托,我也尽全力、竭所能安抚他们的焦虑和恐慌。
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 吴雨庭:虽如萤火,也能驱逐黑暗
对于患者和家属,他们获取疾病信息的途径比较有限,也有可能被网上以偏概全的信息误导,尤其对于一部分独身的年轻患者,疾病带来的不适加上心理上的不安感加重了他们的恐慌。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详细询问,一方面获取患者信息以及体现我们对于患者的重视,一方面能够让患者保持冷静;其次依靠我们培训所学以及积累的经验,去解答患者的各类问题。有的患者因为种种原因而将新冠病毒视为洪水猛兽,我们应竭尽所能为病人及家属传达安心的信号,让他们能通过了解疾病、了解症状使情绪稳定下来,以更加健康、放松的心态坦然面对。
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本科生 王宇晨:话务战“疫”,不负芳华
今天接听了很多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很多小孩子的家长,他们可能都是“新手”家长,在孩子发烧哭闹的时候表现得手足无措,很多家长说,“孩子不让用温热毛巾擦,一擦就哭”“孩子哭闹不吃东西”……这种哭闹大多是发烧导致孩子不舒服引起的,这时候我会劝家长首先要冷静,不慌乱,先给孩子物理降温、多喝温热的水,酌情服用退烧药。如果特别严重,就需要打儿童医院电话咨询或及时就医。
多日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却认为非常值得!有些志愿者身体抱恙,但都义无反顾,坚持在一线的决心从未停止。我将继续磨炼自身意志、增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今后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真正体现一个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相韩悦:助人的信念,令我无比强大
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互助下,我的120急救热线值守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我同其他志愿者一起,怀着最热情的态度,持着最耐心的语气,在120急救热线电话岗位上志愿服务。电话的另一头儿或是症状突发慌张无措的病患,或是担心忧虑寻求咨询的家属,120在他们眼中或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电话号码,而是能予人力量、救人性命的关键一线——这也让我深感责任之重。
随着工作的进行,我也逐渐意识到,在志愿活动中,愿意助人的信念才是最为重要的,许多事情或许我们没那么擅长,但助人之念会促使我们去学习、去不断充实自己,从而尽力而为去帮助别人。在这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我愿尽我所能,坚守信念,发光发热,与大家携手共克时艰!盼城市无恙,等烟火寻常。
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2020级博士研究生 程秋月: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希望、传递温暖
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我应该在特殊时刻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所以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岗前我们参加了集中培训,包括120的接线流程、较为规范的回答语句以及如何调整最佳状态和对方沟通。遇到一接通电话就报家庭住址的,我会立刻告知让其重新拨打120,防止耽误就诊时间。有些患者比较焦虑,我与其谈心几句,给予几点饮食上的建议,对安抚其焦虑的情绪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此次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120接线员平时只是在电话线后默默支援,受到救助的患者从未与之谋面,但120接线员始终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希望,传递着温暖。
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冯郑文: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曙光必将到来
在这一周多的志愿服务中,我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能够熟练解答来电者的提问,一天比一天得心应手,都要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大家相互沟通,总结经验,使我们的“资料库”愈加丰富。我们在提高急救知识水平的同时,对于人民生命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非常感谢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师姐,百忙中耐心回复我的各类问题,使我能够在接线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解答。来电者的一声声“谢谢”是最大的肯定,责任与信念更加坚定,要尽我所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大疫当前,首医人责无旁贷,挺身而出,在志愿岗位上做着最大努力,尽显医者本色。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曙光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