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班寻变记
医学人才培养新路通向未来
北京,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以浅灰色为建筑群主色调的校园,沉稳大气。正对校园北门,校训石上刻着的“扶伤济世、敬德修业”,苍劲有力。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开办贯通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改革项目——“阶平班”,以首任校长吴阶平院士的名字命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精神和创新思辨能力,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PhD)。
首届学子,50名风华正茂的青年,于去年初秋走进校园,在“阶平班”开启医路探索之旅。大一渐进尾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感受如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未来有何期待?记者走近这个将满“周岁”的班级,一窥其背后的创新与活力。
仰之弥高:从“吃螃蟹”到“存远志”
“为什么我要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为首届学生呢?就是它对科研创新能力的着重培养,打动了我!”唐佳悦同学如是说。当然,打动“吃螃蟹”青年的事不只于此。
学校殷切关注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校党委书记呼文亮、校长饶毅等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到学生当中,讲思政课,面对面座谈,为大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创新思想和医学领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讲述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讲述社会对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需求,希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身上所肩负的医者使命与责任,努力成长为可堪重任的一流医学人才。
“我找到了心中的医学殿堂,它大到可以放下我所有梦想。”“国家未来发展重心正是科学研究,我们要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与祖国同行,生逢盛世也要肩负重任。”“尽己所能,救死扶伤!”同学们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越发充满信心。
副校长王松灵院士讲授“阶平班第一课”、特聘校长助理廖新生教授全程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家长会探讨“家校携手,共创未来”、主题班会聚焦“变革与适应”、问卷调研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一系列入学教育,为同学们充满未知的医学路,奠定积极基调,帮助大家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自己的力量。
“录取之后,学校就通过视频会议等各种方式,为我们全面介绍班级情况。我感受到了首医人的责任感,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夏国春同学回忆道。“师生微群里经常热烈讨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非常融洽。”家长们真切感受到了首医对“阶平班”的用心用情。
“早临床”活动于第一学期便带领同学们,参观宣武医院和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对于初入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奇的过程——大家或许曾以病人身份来过医院,但以医学生的视角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对于各个科室所需要的训练、日常工作和发展前景都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
“看到医院展板上无数前辈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作出的贡献,我们心驰神往!远大的理想始于足下,‘阶平班’学子将共同努力,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同学们立志要在医学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成绩。一位学生家长颇为欣慰:“学校的引领教育让孩子们对未来医学角色有了直接认识,同时也能够了解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现状,这为他们树立奋斗理想,埋下种子。”
学之日新:从“被唬住”到“被吸引”
“初入‘阶平班’,我就深刻感受到学校对我们思维模式和坚定自信方面培养的极度重视。说实话,有点被唬住了!习惯了偏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满具挑战性。”“数学、化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所占比重大,有的教材是全英文版,需我们在课下也要认真学习。”“各主科课程设置了提问要求,但自己不知该问什么,要好好思考准备。”同学们的入学“初体验”,既充满挑战,亦动力满满。
面对新的培养模式及更高的专业需求,学校统筹协调教育教学资源,各学院主要负责人牵头,相关学系全身心投入,按照学校“阶平班”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尤其着力优化基础课程内涵建设,邀请知名教授及骨干力量担纲教学任务。基础医学院曾翔俊教授、黄海霞教授分别担任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阶平班”班主任。药学院王玉记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李林教授、医学人文学院陶鑫老师等任授课教师。
90、96、128,分别是第一学年基础课程“有机化学A+”“医用高等数学A+”“大学英语A+”的学时数。课程考核中,形成性评价占50%,其中“高质量提问”一项占到5分。相对于传统教学班级,“阶平班”学时多,课程难度、广度大,学习强度较高。这些基础课程设计与改革,强化“引”和“导”,将课堂由“老师的”转变为“同学的”,注重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动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和语言能力。
学习初期,同学们面对不同以往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有些许不适应和担心。通过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沟通,大家渐渐理解了课程设置的用心:强化基础知识,自主完成探究型、思辨型作业,能够提高推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医学科学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渐入佳境后,同学们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现在得到各科老师的高度肯定。
“‘阶平班’打破了我曾经对大学教育的刻板印象。”丁致远同学被灵活授课所吸引:“师生零距离讨论,我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了。”王烁然同学谈到:“自学为重、鼓励提问、英文含量较高的授课……无不锻炼我们改变之前的被动思维。”李佳佑政同学坦言:“虽然较为费力,但我依然热爱数学,沉浸于它的逻辑与秩序美感,开心地享受学习本身。”
“现代科技发展正带动医学教育的进步,孩子们将是这种历史性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临床医生,我深知强化基础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对医学发展的意义。”“老师们常常听取学生反馈,及时对课程细节进行调整。”“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兴趣,善于调动积极性。”家长们对基础课程设置颇为认同。
行之愈笃:从“可以吗”到“我可以”
“从没想过能像今天这样,我与优秀的同学们展开热烈探讨,自信地展示自我。”“为同学们担任‘导游’,让我从害怕社交的阴影中走出,成为全新的自己。”“站在讲台发言时,腿都是软的,但后来觉得自己真的很勇敢!”谈起“在校园活动中,你是否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同学们就打开了话匣子,为“原来,我也可以做到”而欣喜。
《学生成长档案》:“思辨与创新”“表达与交流”“冒险与韧性”……同学们亲手记录所参与的活动,发现更好的自己。《医路前史》:“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爱情观念”……带学子回顾成长经历,展望医路征程。“守护天使”活动:“两两结缘”“默默帮助”“温暖陪伴”……帮大家熟悉同窗,分享“守护”与“被守护”的触动。
“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市一套房”“结婚是否要门当户对”“按部就班也挺好,肆意畅歌又何妨”等社会生活话题,同样也出现在医学生的讨论中。第二学期伊始,每周三,特聘校长助理廖新生教授,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聂伟老师、辅导员高大红老师,班主任曾翔俊教授、黄海霞教授,都会带领同学们开展思辨讨论活动。50名同学分为5组,针对主题展开探讨,每人都有自我表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思辨、敢于开口、懂得沟通。
学习反馈会、论文分享会、心理主题班会、班委竞选、破冰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素质锻炼,更有精神滋养。“廖教授常常与我们交流,引导大家渐渐明白:敢于表达想法、坚持理想,至关重要。”“‘你是同学中第一个提出思维建立远比做题重要,这很可贵’,班主任老师的话会让我从情绪低落中重新振作。”“辅导员老师就像知心姐姐,亲昵地称呼大家‘宝们’。只要有需要,她不分昼夜,与我们耐心沟通,亲切的话语总能拂去大家头顶的乌云。”同学们的青春,因关怀而更丰盈。
“这学期虽因疫情不在校园内,但老师依然时时关注着学生。作为家长,我对‘阶平班’充满信心,也为孩子是其中一员感到骄傲!”“孩子经常和我们分享所见所学,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孩子这一年来养成了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让我意识到他们已经长大了。”“可以随时和老师们联系,家长很放心!”也许,“长大”与“放心”就在点滴间。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激励学生自我成才。作为改革项目,“阶平班”的贡献或许不仅在培养模式,还在思想观念。正如名为“Young Explorers”的“阶平班”学生公众号里所说,“每次奇遇都会化作对身边美好的珍惜,这个属于自己的童话,将陪你慢慢长大。”在此,我们回顾与阶平班的初遇之年,也眺望与它共同成长的来日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