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以“大思政课”为抓手锤炼锻造育人之魂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第一站便是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同青年学生一起就坐,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学校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的做法表示肯定,并“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 ‘金课’”。
谆谆教诲、殷殷重托,心之所系、念兹
在兹。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走好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所在,肩负着带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初心使命。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锻造“听党话、跟党走”的灵魂更是中国人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加强顶层设计,为办好思政课持续发力。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托,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挥“大思政”育人功能,进行系统谋划。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形势与政策课”课堂,带头联系教师,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深挖细排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并举全校之力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强化“三全育人”,提升育人水平。长期实践中,学校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生活、实践教育各环节,切实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探索了“红船领航”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新模式,打造了“读史读经典”等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推进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求是思源”优秀学生培养计划促进教学“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培养,开启了“石榴花开”多民族优秀学生培养专项计划打造各民族师生交流融合成长互助平台,实施了兼职辅导员“蒲公英计划”发挥朋辈助力……
——深化思想引领、注重价值引导。近五年来,党和国家大事连连,喜事不断。学校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百年以及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学生继承并弘扬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探索构建针对内地学生、港澳台学生等不同类别,本硕博不同学历层次和培养模式的学生特点和实际的教育体系,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精神。
“以本为本”固本强基坚实筑牢立校之本

——持续深化培养改革,重构培养治理体系,以设立明德书院、明理书院为代表,创新“1+3”书院学院双主体管理机制,探索构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习生活社区”三位一体特色书院模式和大类培养管理模式。
——推动“基础学科”与“跨学科”培养融合促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学、国际新闻与传播、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古文字学等新专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经济学、哲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哲学、历史学、古文学强基计划,培养国家急需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建设打造“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专业集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再出新。
——着力打造金课,深化教材建设改革,加强经典教材修订,打造“中国系列”教材,加强前沿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大力推进新形态教材建设,编写一批“数字化、网络化、融媒体、开放性”的示范性新形态教材。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系统锻炼学生学习力、领导力、解决力。打造“思行中国”思政实践、“知行中国”国情实践、“创行中国”学术实践三大体系,实施“思政引领、国情认知、学术养成”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扎根“历史现场”,把“100个乡村的脱贫攻坚史”“100个街道的治理现代化之路”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田野课堂”,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持续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个性化培养,持续探索“一人一案”,推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高水平”提质增量不断提升教育之质
在抓紧抓实本科生培养工作的同时,学校亦下大力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布了新的行动计划,迈出了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以解决国家急需为目的,“创新性、前瞻性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向纵深推进,助力解决“高精尖缺”领域人才短板问题。
——全面改革“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打通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为优秀生源提供保障;优化学术型研究生硕博培养方案一体化培养环节,探索建立学科综合考试后的个性化课程学习机制,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
——提升服务、激活内在,“学业进展报告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完善,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服务导向,研究生学业内生动力得到更好激发。
——以学科大类为基础的“学科生态圈”“专业生态群”建立起来,帮助研究生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的创立,则为研究生提供了以人文社会学科及特色理工学科为主的经典精品文献库。在课堂上,博士生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学生更好地回归学术本源、夯实学术基础、培养学术规范、提高学术素养。
——在校院两级导师培训体系的助推下,研究生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针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紧缺人才缺口,学校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智库”等资源,充分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引领作用和比较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平台,遴选“国际+”优势学科,培养具备厚重基础兼具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然开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中国人民大学也将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加快构建“独树一帜”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新征程中大步奋进、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