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65载 打造首都城市发展的工匠摇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往开来谱新章
1956年建校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至今已走过风雨弦歌的65载。65年前,为适应新中国煤炭工业建设起步时期对采煤和地质类人才的需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北京煤田地质学校”应运而生。回顾65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几度更名,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砥砺前行、上下求索,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河中书写着自己的篇章。
现如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双高”)前30名和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擘画了带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学校党的建设扎实有力,立德树人步履坚定;“双高”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声誉持续提升;人才培养锐意创新,“三全育人”深入人心;科研成果竞相涌现,基础研究、应用服务力量凸显;国际合作布局拓展,校园面貌月异日新;师资力量、人才队伍不断增强;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技能大赛“双赛”成绩享誉全国。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之一。初步实现了“教育发展离不开、全国有影响、业内受欢迎、国际走出去”的发展局面。
精准办学定位 打造城教融合高地
学校主动服务首都城市发展,围绕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突出城教融合办学特色。面向首都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坚持“高端化、精品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城教融合,完善育训融合,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服务高地。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及高精尖经济结构布局,拓展专业优势,构建契合专业体系。聚焦首都城市建设,针对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慧化”转型升级要求,以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城市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聚焦首都城市运行,针对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智能化转型升级要求,融入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专业,打造城市运行智能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群;聚焦首都城市管理,针对城市“大安全技术管理”领域要求,构建跨领域的城市安全技术专业集群;聚焦首都城市智慧,面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打造智慧城市信息技术专业群;聚焦首都城市服务,面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要求,以高端优质服务叠加行业前沿技术,打造城市现代高端服务业专业群。
追踪首都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创建校企合作机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港地铁、中关村科技园、中国铁路建设集团等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创建“学校+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等多种合作模式。
将“专业对接产业”作为突破职业教育“跨界”特性的着力点,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抓手和载体,创建特色学院。建设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工程师学院、京东智能设备工程师学院、广联达BIM工程师学院等产教融合特色学院,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形式,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融合、互利共赢。为首钢人工智能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等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引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典范。
深化职教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统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为抓手,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职教改革项目,进行分级制、贯通培养等试点工作,引进发达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师资,与北京建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师大附中等学校合作,共同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实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学校创新完善“双主体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双主体协同育人,实现学生跨专业课程学习经历、企业锻炼经历、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国际化学习经历,培养技艺高超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实行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学生技能竞赛机制,以赛促学,锤炼技能,培养工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大工匠参与指导,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技能竞赛。近年来,学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共获得一等奖41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39项,总成绩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TAC”赛事中,学校连续6年获一等奖。
搭建技术平台 彰显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首都城市运行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构建四类(科技攻关协同创新类、应用技术服务类、品牌智库类、创新创业类)九大科技平台18个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各平台在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同时,服务学生“高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形成体系完善、可推广的技术技能创新体制、机制。
组建“北京市电气安全研究所”,共建“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施耐德电气共建中法能效管理应用研究中心,与中国职业技术学会合作共建BIM技术研究院,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授权专利112项,开展技术创新服务项目113项,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额保持在年均1000万元以上,逐渐成为区域内不可替代的产品研发中心和技术应用中心。
坚持面向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任务和重大战略,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广大劳动者技能提升,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承担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梁模架变形监测、雄安新区土地调研及规划测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技术服务项目。依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北京市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开展雄安新区转工农民等各类、各层次社会培训,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冀两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北京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安监局共同承办“北京市安全监督与检查执法人员培训”,助推“平安北京”的建设。自2011年开始实施“强军育才”接力工程,实现“入伍即入学、在伍有作为、退伍即成才”,成为军民融合的典范。
坚持开放融合 打造职教国际化品牌
学校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依托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单位和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中赞孔子课堂、“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三大国际化平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树立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新典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践,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催生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此,学校联合有色行业企业、国内高职院校在赞比亚成立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主持开发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珠宝设计与加工两个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被赞比亚认定为国家标准,这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在赞比亚建立孔子学院(课堂),成为全国第一个举办孔子学院(课堂)的高职院校。
在今年服贸会上,学校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建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正式启动。该基地将秉承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经世致用的理念,为促进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格外重视,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国家密集出台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并指出了具体方向。同时,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落实,对学校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也为学校今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动力。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安江英表示,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为原则,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为契机,围绕首都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领域,面向改革开放新要求,对接世界水准,构建纵向贯通教育体系,突破横向融通瓶颈,打通改革发展堵点,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秉承职教人的情怀和坚守,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