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蒋任斯:1人,1年,191本书!
【青春榜样】蒋任斯:1人,1年,191本书!
蒋任斯:1人,1年,191本书!
校新闻网讯(记者 张艺萌 来源 图书馆)春来好读书,声声入人心,读书不觉已春深。世界读书日前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1年度“阅读之星”评选结果出炉。在校图书馆2021年统计数据中,有一名学生一年间借阅了191本书,借书数位列全校第一。他就是蒋任斯,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吧。
【人物名片】蒋任斯,本硕均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本科为涉外型卓越经贸法律人才实验班,现为20级国际法学硕士研究生,今年六月即将毕业。广西桂林人。本科阶段任班长,研究生阶段曾获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蒋任斯评价自己“只是个小镇做题家”,他用两个月左右通过了法考,随后又用两个多月通过我校国际法学硕士初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计算机二级他也都是复习了约10个小时左右便通过。“其实专四、专八也是靠的‘做题老本’。回想在贸大的六年,我都只是个普通学生,没什么特别的,也没什么特别辉煌、独一无二的成就,算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大学生活。”蒋任斯说。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对话我校2021年借阅数冠军,一年读191本书是什么样的体验?
Q1:2021年借阅了191本书。每本书都读完了吗?能和我们聊聊这件事吗?
答:其实也不是所有借阅的书都能完整读下来的。读书记录大多都集中在去年暑假7月份和8月份,一个月40本书左右,其他月份看忙不忙,不太忙的话能有个每月10-15本左右。那时候留校实习和考公。实习之余,就是呆在图书馆从早到晚地看书,各种书都看。
借阅的这些书里,有些是从我自己搜集的书单里摘出来感兴趣的。后来,我发现自助借还书机器旁有小推车,用来放同学们还的书。我没事经过的时候或者借还书的时候就去小车里翻翻、整理整理,发现感兴趣的就抽出来自己读,往往有些意外收获,颇有些看缘分的意味。这种拆礼物般的惊喜感也是我不断借阅的动力来源之一吧。
其实阅读量也有“水分”。并不是每本都是很厚很厚的大部头。10万-30万字可能是我比较常读的厚度。当然大部头的系列作品我也乐意读,比如东野圭吾系列、肯·福莱特系列、阿加莎系列、余华系列、刘慈欣系列、名人传记系列等吧。
Q2:2021年我校图书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本科生中,法学院平均借书次数最多,达7.9次;硕士生中,也是法学院平均借书次数最多,达13.1次。而你作为个人借阅数冠军,也是法学院的学生。你怎么看呢?
答:我个人感觉法学这个专业本身的特点有些影响。真正钻研法律,还是离不开法学界前辈们的观点、著作。广泛、细分的法律方向也决定了需要接触、了解的领域比较多、比较深。就拿法学十四门主干课和法考的科目来说,每一门至少一本吧,而且纸质书普遍又贵,这就已经有得借、有得读了。再加上对法哲学、各位法学大家的理论思想进行了解和研究,延展开来的阅读书单是广博的、浩瀚无边的。
我作为法学院的学生,不算是典型的,更非突出的。相信学校各个专业的同学们都会有大量的专业阅读量做支撑。比如我所了解的法学院一些优秀同学,有时候一门课每周的阅读量都是上百页的英文材料,课下为了论文写作、专题研讨更是需要广泛阅读期刊论文、专业书籍。除了专业方面的阅读之外,有些同学可能充分利用了图书馆以外的渠道进行阅读,例如kindle、移动端、自购书籍等。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图书馆无法统计到的。因此,我相信“人外有人”,法学院以及所有其他的优秀同学们的阅读量肯定远超于我,只是没有统计到、不显山不露水。
Q3:你从小就喜爱阅读吗?还是成长中的某一刻被什么触动而开始积极阅读呢?
答:我从小就挺喜欢读书的。来贸大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桂林的一个小镇上,镇子里只有新华书店和其他两家“书城”,我家隔壁碰巧就有一家。小时候无聊,夏天也热,中午这样我就会钻进隔壁书城里找本书读。那时候喜欢看的书我还记得,一般是冒险、历险记之类的,比如《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会飞的教室》等等,一读一个下午。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找一个资源丰富的无人小岛“安营扎寨”,做一个“岛主”了。但是要说读这么些书培养了我喜欢冒险的性格,那倒没有,反而是比较安静的性子,可能是书城里没有凳子,酸疼的脖子和腰给磨出来的。
Q4:你怎样决定阅读某一本书?
答:会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推荐书单,可能是公众号文章,也可能是知乎、豆瓣榜单。书单里的书会查有没有电子版或图书馆在架。也曾经跟着学校老师的课程读书,比如跟着胡少卿老师的文学课读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例如《棋王》《红高粱》等;跟着郑海平老师的宪法经典名著导读课读宪法学、法哲学相关的书籍,例如《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论自由》《正义论》《政府论》等。我读书大多还是看兴趣,再就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都有成为经典的理由和特质,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和标准。
Q5:会结合时事看书吗?
答:当然,去年百年党史教育学习活动就吸引我阅读了一些党史方面的书籍,例如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对党史学习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认识,党史本身与那些伟大人物开始生动起来。
Q6:你会写读书笔记吗,如果不写,看过的书会担心被淡忘吗?
答:会做摘抄。摘抄的习惯源于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会要求每个星期上交3页左右的好词好句摘抄,作为作文的素材和表达积累。开始的时候不太理解,总是应付了事,但真正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到那些拨动心弦的句段会觉得不摘抄出来太可惜。读大学之后也延续了这一习惯,不过慢慢从手抄变成敲键盘,开始的时候只是简单用Word文档,现在基本用幕布。会有意识按照“书籍信息”-“目录”-“笔记摘抄”三部分进行记录,有时也会附上思考、感想。摘抄的对象往往是特别打动我,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语句和段落。
我倒不觉得读的书会淡忘,或者说不在意是否记得清清楚楚。反而觉得我妈小时候告诉我的那句话挺对的,大意是:“凡是读过的书都会以某种形式融入你,不用担心遗忘,读书和读的书会塑造你”。一些词句会在某些特定情境突然清晰起来,不用担心。
蒋任斯的读书笔记
Q7:你喜欢在哪里阅读,什么时间读呢?
答:我对阅读地点不挑,地铁、闹市、书店、宿舍、图书馆、教室都行。至于哪个环境最适合阅读,我自己会考虑三点:光线充足、桌椅舒适、机械和电子噪音低。人声我都觉得没什么,但风扇和电流之类的就有些难以忍受,可能是我自己的听力特点决定的。
阅读时间的话还是主要在闲暇时间阅读,抽空读一读。像去年能够借阅这么些书其实是暑假给我创造的有利条件。那时候有实习,也有考公,为了拓展知识面和积累素材以及其他原因,常常能够拿出“成块时间”在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平常的话那就只能抽空了,也没个指定阅读时间段。
Q8:你会遇到“难读”的书吗?难读和值得读之间有关系吗?
答:确实会遇到一些比较“难读”的。我理解的“难读”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晦涩,比如年代比较早的书或者水平有限的译作,我的阅读习惯和逻辑可能与它们出入比较大,读起来有些费劲;另一种是理论性较强,可能对我来说是新领域,大量的专业术语、背景知识我都不具备、不理解,内在逻辑理不顺,可能会读着读着思路读丢了,读不下去。
而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与阅读目的有关。很多时候觉得书好读、值得读可能只是因为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内会有一个比较好的阅读体验。如果阅读目的只是为了好的阅读体验,当然“难读”的书就“不值得读”。但有时候阅读目的也可以是很功利的,比如学术研究、工作任务、职业发展、提升认知、探索新知要求我必须读懂某些书,此时的“难读”与否可能并不是第一考量因素,甚至不构成考量因素——“难读”与否都得读,只因“值得”。
Q9:纸质书和电子书,对你而言区别大吗?怎么看待“纸书终将被屏幕取代”这种论调?
答:纸质书和电子书之间的抉择对我来说取决于阅读场景。比如地铁里kindle更方便我单手持握和翻页,图书馆里纸质书给我体验感更好、更舒适。
“完全取代”不是我所希望的。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应该会更适合知识的传播、传承。所以我更希望多样化形式同时存在。纸质书使知识以一种不仅看得见,还能掂量、摸得着的形式存在,而且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设计和特点,比如外观、纸质、厚薄等等,仿佛会赋予内容以质量和质感。因此在方便情况下,我会更倾向于纸质书籍以获得想要的阅读体验。
Q10:从书籍里获取信息和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对你而言有何异同?你也会看网络小说吗?
答:书籍中的信息可能会在体系化方面表现更好一些,特别是一些专业书籍。但在前沿研究方面互联网可能更新速度更快。二者在信息的可信度和富集度方面也存在差异。我阅读资历尚浅,还处在阅读经典的阶段,新锐作品较少涉及。
当然会读网文,还不少呢。曾经读过比较火的几部网文作品,比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雪中悍刀行》等。毕竟有些玄幻、科幻、武侠梦嘛。
Q11:当代大学生的时间被手机等娱乐产品碎片化,这也带来了普遍“浮躁”的心态。大家感到很难沉下心来阅读书籍,你怎么看?
答:鼓励大家多读书其实是想让大家沉下心来多思考。长时间的思考与想象虽然要求迟延满足,但在满足感和充实感上是远远强过碎片化娱乐带来的空虚感、虚无感的。但我也不是很赞同把读书这一件事“高尚化”,像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种地步。我更希望能把读书当作日常生活中平淡的一部分,不刻意强调但无时无刻都为之影响、真正融入生活。读书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个中欢喜或许只有自己能体会到,还是推荐大家自己探索。
Q12:你在学校图书馆做过志愿者是吗?
答:确实做过几个小时整理书架的工作,整理了一面书架这样。其实选择做这个志愿是有小“私心”的——希望借此深入了解书籍摆放规律规则,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当然这是一份需要耐心和体力的重要工作,秩序带来的成就感与混乱带来的无力感并存,有些像是推巨石的西西弗斯。能帮忙尽量帮忙,少添乱。
Q13:已经有职业规划了吗?
答:去年尝试考过公务员,遗憾没能功成。现在更倾向于争取留在北京做诉讼律师,毕竟学习了六年法律嘛。律师也是常跟文书打交道,以后免不得多读多写。我也希冀着未来能出一两本小册子,分享分享感受、经验之类的,算是从读者到作者的向往吧。
Q14:你是名副其实的我校图书馆资深读者。期待听你说说对学校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图书馆变得更棒。
答:我在图书馆呆的时间还蛮长的,虽然读书不算多,但还是希望咱们图书馆能更大,我就觉得图书馆才应该是学校里最大、配套设施最好的建筑;藏书更多更丰富,能够在我们学校特色专业领域书籍齐全的基础上多拓展其他领域的经典著作。自习学习、阅读的空间更多,配套更好,能配上充足的插座、卫生间,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自习环境。
Q15:2022会看更多的书吗?会不会有冠军偶像包袱了?^_^
答:读书肯定是会一直继续下去的,但数量上不敢预测。马上临近毕业了,还是努力实习、找工作为主。冠军不敢当,只是凑巧。我喜欢读书。与书为伴,做个图书管理员也是我向往的一种生活。如果可能的话,有没有本校学生毕业以后还能借书的借阅证能够办理,如果能够以校友身份继续在我校图书馆借阅那就最好不过了。
“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即将到来。时代更迭,阅读的载体,从传统的纸质,更迭为数字与纸质并存,阅读的意义也更加多元。唯一不变的是,从阅读中获得安定,从阅读中寻求滋养,从阅读中发现自己。开卷有益,相约一场书与自我的邂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