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宝钢教育奖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多名师生荣获2020年宝钢教育奖。其中,商学院教授王化成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理学院物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徐升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宝钢教育奖设立于1994年,是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至今已连续组织开展27届。宝钢教育奖分设优秀教师奖、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优秀教师特等奖、优秀学生奖、优秀学生特等奖共5个类别。自宝钢教育奖各类别奖项设立以来,我校共有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5名,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获得者3名,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07名,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11名,优秀学生奖获得者349名。
洒下创新汗水 迎来桃李绽放
———记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王化成教授

人文情怀 诗意课堂王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小便被父母寄予学医的期待,但中学时的高度近视迫使他弃理转文,无缘医学大门。高考后,填报了中国人民大学,却又因专业调剂等原因与钟爱的历史、哲学失之交臂,阴差阳错之下,他走入了会计学的大门。在人大攻读完研究生之后,因为口才较好,被系里的老师动员留在人大,正式成为了一名会计学专业的老师。自1981年踏入中国人民大学,他便从未离开过。王化成教授戏称:“从一而终”。
然而,在多年来的教学工作中,王教授对历史、文学的喜爱丝毫未减,并将其融入他的课堂教学之中。他提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易经》里的古文,正是他名字“化成”的由来。在王教授的课堂中,定场诗是个独特的存在。“人间四月芳菲尽,数字之花始盛开。长恨价值无觅处,不知转入平台来。”这是他在讲述数字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时,改编自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一首定场诗。诗虽短,却既把同学们从疲惫的思绪中拉回,又凝练地将数字经济、价值创造和平台型企业三个课程关键词概括起来。
授之以渔 琢之成玉“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更要以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在如今这样的环境下,这种能力则更多地表现为创新创造能力。”谈到多年从教的心得体会,王化成教授给出了他心中的最佳答案。但如何锻炼创新创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难题。对此,王化成教授介绍了从学习知识到培养能力的不同层次“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上和学生共同完成。”
在他看来,沉淀在教材中的是已经形成共识的知识内容,只需要学生自己花功夫积累和掌握,而课堂更重要的作用是展现具有争议性的前沿内容,让老师和学生一同展开讨论,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了方便与学生交流,王化成教授讲课和讨论时,经常走到学生身边,倾听学生发言。
和羹之美 在于合异除了知识内容上的融会贯通,王教授在教学中还采用了两位老师甚至三位老师共同上课和师门研讨会制度。不同的老师会提供不同的角度,同学们聚在一起各抒己见,针锋相对也好,不谋而合也罢,深入地探讨和交流总会让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互促互进,助力前行。
对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王化成教授的原则是“严求态度,宽以思路”———认真的思考从无对错之分,只有不断尝试才能不断进步。王教授的“容误”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团队的共同试错也在无形中鞭策每一位成员克服惰性、深入求索。“没有标准答案,但要不断进步”,这是王教授对学生们的基本要求。
青春正好 不负韶华“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面对疫情对教学工作的挑战,我们动用了腾讯会议、腾讯课堂、zoom和钉钉等远程会议系统和课堂系统,让天南海北的学者聚在一起。”王教授坦言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更加长久坚持学习习惯,王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就学习本身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化成教授亦以身作则,一贯坚持“每周高效率工作50小时”。在预定的这50个小时中,他会“真正的投入”,拿出战斗般的状态并且心无旁骛。“青年人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年轻人,你要想着这一生你得做出点事业,要拿出这样一种精神风貌。”这般信念是王教授对学生们的深深期许,也支持着王教授勤学不辍、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