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塔山到天安门:踏着党的足迹矢志前行

这是一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在祖国和人民的希冀中成长的学校,始终有一份延续至今的红色基因,它是星芒、是火种、是力量源泉。80多年时间里,从延安到北京,这里走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的革命者,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建设者,是以家国情怀书写新时代答卷的执笔者。


民族危亡中点燃希望火种



陕北公学开学典礼

陕公学员在上形势课

  1937年,在祖国面临日寇铁蹄践踏的危难关头,在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关门、迁校、逃散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迎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在延安树起了红色高等教育的旗帜———陕北公学就在这里开始了她的第一课。
  毛泽东同志欣然提笔挥就:“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题词字字铿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创办陕北公学的决心和勇毅,指引着红色高等教育的前进航向。
  学校创办之初,物质生活异常艰苦,大批进步青年却源源不断到来,住的是自己亲手挖的窑洞,睡的是茅草铺就的土炕,嚼的是冻成冰坨、混着沙土的饭菜,坐的是幕天席地的“课堂”,用的是薄可透光的粗纸,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谈的是抗日救国的理想。“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在陕北公学引领风气之先,特别是实行了革命的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劳动教育,旗帜鲜明地突显了培养抗战干部的办学方针;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相一致、计划和灵活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探索了一套“重点讲授、自学为主、集体互助”的特色教学模式,红色高等教育开风气之先,与旧式大学相比也迥然相异。一名学员曾经写道:“学校方面除供给我们的衣食讲义而外,每月还发给我们每个人一元的津贴。我们接受了这一元钱,心里起了很大的感动!学校的一切开支完全是靠正在前方浴血杀敌的八路军节省下来的薪饷。他们牺牲了应该享受的来供我们学习,我想每个到陕公的青年,应该怎样地加紧学习,加紧锻炼!怎样地在艰苦奋斗的工作中来回报他们的盛意呢!”
  陕北公学靠艰苦奋斗诞生、成长和发展,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陕北公学的光荣传统,哺育了大批进步青年。1938年3月3日,曾多次来到学校讲课的毛泽东再次到来,对结业的陕公学员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这是他对陕北公学成功实施中国共产党的战时教育方针,培养大批抗战建国干部的一种高度评价。


将利剑插入敌人心脏



华北大学欢送毕业生

华北大学学生从学校出发准备参加开国大典游行

  1939年夏,战火逼近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一起开赴敌后办学。这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在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干部逾万。
  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华北联合大学师生作报告,他号召大家“深入敌后,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到底”,他说,“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游击战争、革命的团结”。周恩来也曾为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作了“中国抗战形势”的报告,“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共同进步”。华北联合大学犹如一块磁石,凝聚了革命根据地各界力量,亦如一方柱石,承托起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重任,更似一座灯塔,照亮了边区乃至华北地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运动的天空。
  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为华北大学,并以中共中央提出的“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干部”为方向继续坚持敌后办学。吴玉章老校长在华北大学的成立典礼上指出,“华北大学是一个革命的大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大学,他要培养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建设的干部,为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当时,学校共有四部两院,其中一部具有政治训练班性质,既为学员们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史,也讲明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原则、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总政策及各种具体政策,初步奠定革命的人生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政策,体会革命工作者应有的工作作风。开国大典当天,华北大学的游行队伍从金水桥正中主桥通过,并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也以“华北大学的同志们万岁”作答,在整个游行过程中又形成了一次高潮。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时期,崛起于华北革命大熔炉中的华北大学克服重重困难,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新中国高级建设人才,为探索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之路而努力,成为建设新型高等学校的典范,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为人民共和国踏上新长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等校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高尔尼洛夫教授(原苏联莫斯科大学马列主义教授)向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室研究生讲授马列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等校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张澜、林伯渠、何香凝、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亲临大会。刘少奇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所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其它的大学。”建校伊始,学校明确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的办学使命,设立了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等八大系,全部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中共党史专业,2017年,全国首个实体性党史党建研究院也在这里揭牌,全国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奠基者、开拓者、领航者,可谓当之无愧。
  如今,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大街的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镌刻在巨石上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浑厚的石头,朴素、深沉的字体,饱经沧桑中凝聚着一股令人折服的精神和光芒。“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经学校党委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实事求是”并非从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作为校训,但是从陕北公学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奠定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底蕴,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定了方向;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给了这所学校第二次生命;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赋予这所学校新的生机,使她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走向新时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人民大学光荣的历史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改革发展成就、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十分关心学校的办学与发展。面向未来,这所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英雄的学校,始终不忘初心,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崇高理想,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全面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争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