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机关工作作风建设

简短说明
该评论文章从“重塑机关工作作风首先要转变对工作定位的认识”入手,阐述了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路径,表示要把锤炼个人修养融入组织的工作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成果进一步沉淀为组织能力,指明提升能力是巩固机关工作作风的必经之路。

  重塑机关工作作风首先要转变对工作定位的认识。所谓转变认识,就是转变对机关工作角色定位的认识。从组织的性质来说,大学并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承创。根据杰出管理学家明茨伯格的思想,组织里创造价值的地方在“一线”,组织的所有工作和资源都应该围绕一线工作开展。同理,在高校中,“一线”工作就是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学校资源要全力支持产生价值的一线教师,最大程度地产出价值。因此,转变对机关工作的角色定位的认识,就是机关工作人员要从原来“领导者”“管理者”“命令者”的角色定位,转变为“支持者”“服务者”“协助者”的角色定位。

  要把锤炼个人修养融入组织的工作作风建设。个人修养是组织作风建设的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个人修养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也向来重视修身,强调安身立命、干好事业的根本在于修其 身、治其心、养其德。所以,修身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在日用常行、接人待物中修养。对于单位来说,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窗口,都很重要。同时,对个体来说,在每一份任务和每一次沟通,自己所呈现的形象和运用的语言不仅反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是我们对个体意义探索、价值追求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就能做到,相反,做到了才算知道。

  提升能力是巩固机关工作作风的必经之路。机关工作作风问题有时并非认识和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一位工作人员工作很认真、态度很端正,按理说不存在作风问题;可是,如果该同事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无力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甚至因为认识盲区而导致工作的低效和反复,是否也是某种程度的作风问题呢?事实上,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对高校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学校发展所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很多看似非常宏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已经在悄无声息、深深地影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学校谋划战略规划、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申报科研项目等等工作时,都要加以考虑。问题是,我们机关工作人员能应对这些高要求带来的挑战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总是乐观的。既然认识到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简称VUCA)是时代特点,要紧紧跟上时代,而非被甩掉,就需要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我能想到最好的“捷径”,就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单位有组织培育提升(双轮驱动),持续不断地提升每一位机关工作人员的能力,赋能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要把作风建设成果进一步沉淀为组织能力。前面提到的认识、修养和能力问题,在个体层面就基本能实现,每个个体提升了态度和能力,当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作作风。但工作作风的改善要通过个体的提升而持续转化为组织发展的动力,需要把不稳固的个体主观意识沉淀并转化为组织行为。著名管理学家、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出者戴明博士认为,在一个组织中,90%的问题是由管理导致的。因此组织要从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理顺和完善。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也一样,仅靠个人努力提升远远不够,需要从完善岗位职责上有所跟进、巩固成果。能发挥实际作用的岗位职责应该怎么做呢?根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学校的每一份管理人员岗位职责都要从部门对应服务对象的需要提出,主动对接服务对象也就是一线教师或学生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形成岗位职责的过程,不再是管理部门自己坐在电脑前凭感觉敲出来的,而是要求每个管理部门跟自己的服务对象“碰头”,共同讨论确定。如果岗位职责能够最大化地体现服务对象的需要,也就意味着该岗位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产生组织价值的一线。这样,组织的价值和活力就有可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文/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