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采矿工程将进入千万高考生视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加强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纪实
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上,一个全新的专业——智能采矿工程,将进入千万高考生的视野。
第一批获准设立此专业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今年9月将迎来我国第一批智能采矿专业学生。这些幸运的同学,将会成为该专业在国内的“开山大弟子”。
据悉,在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37个“新面孔”,其中智能采矿工程则是唯一的矿业类新增专业。
除了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今年新增加的专业还有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加上2019年开始招生的机器人工程专业、2020年开始招生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学校原有的一批新工科专业,这所世纪学府谋划布局的智能专业板块已然骨骼清晰,血肉饱满,准备承载着百十年积淀的厚重历史,飞速奔跑。
智能采矿工程:一次势在必行的专业升级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恰逢其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会长刘峰这样评价这一新专业的诞生。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指出:“2050年,全面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矿山技术体系,实现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生产。
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强煤矿智能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培育一批具备矿业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呈快速发展趋势,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智能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全国没有一所开设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
国家吹响了急切召唤的号角,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敏锐地察觉到了信号。2019年筹备,2020年申报,2021年获批,3年的努力,全国首个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花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一直紧随时代的脚步,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建校110多年来,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当之无愧的龙头专业:矿业工程学科排名全球19名,由其支撑的工程学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全国首批“新工科”项目建设。
时代巨浪汹涌而来,开设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既是时代的召唤、国家的需要,也是学校凭借自身实力积极主动的选择。这是传统采矿工程专业的升级转型,也是学校智能专业板块整体布局的关键一步。
智能专业板块:一场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
随着这次4个新专业的亮相,近年来该校超前布局的智能专业板块也出现在大众眼前。“这些新工科专业契合国家需求,契合行业发展急需,紧扣国家倡导和鼓励的急需人才专业调整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这样阐述近年来学校专业调整目标。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该校另一个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学校的另一张“王牌”。2018年,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务院整合12个部委职责,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应急人才面临巨大缺口,增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成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2020年12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成为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有力支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新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则带有浓厚的能源与矿业色彩,该校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已经先行一步,于2019年开始招生。也是在2019年,智慧矿山与机器人研究院的牌子出现在该校的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院以机电学院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相关单位研究人员为主,同时吸纳国内外高端研究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担任首任院长。今年1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又揭牌成立。待到今年金秋,人工智能专业第一批学生入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作为智能矿山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撑,在学校的布局已然就位。
2020年12月,该校在原决策科学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决策科学与大数据研究院,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应用于采矿工程或应急技术与管理。”从基础知识到技术素质再到应用能力,葛世荣对智能专业板块有着清晰布局。“无论是智能采矿,还是智慧应急,都离不开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支撑。”
葛世荣表示,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看,数学、计算机专业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基础,智能采矿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同样需要学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工智能的学生也需要应用场景的知识。
在这所世纪学府的校园里,已经能够展望到智能采矿的未来。
独特人才培养模式:一种层次丰富的研究型本科教育
智能专业类人才培养将融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名本科生在校4年将接受4个层次的研究型教育。
第一层,“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相结合的“3+3”立体化工作体系。4年间,本科生导师将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更早、更好地参与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刘波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层,“通专融合、大类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推进大类招生改革,增加辅修专业数量。这次新增设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都是采用大类招生,大三再细化专业的模式。进入专业课教学环节,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授课老师将来自不同学院。“书院式”也即将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沙河校区成为热门词汇。在沙河校区试行以书院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构建书院模块化教学、导师项目化育人、专业宽口径教育“三育合一”的全人教育体系。
第三层,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构建创新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实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2015~2018届学生发表论文994篇,获准专利和软件著作权98项,平均每6名学生发表1篇学术论文;1353名学生在59项学科竞赛中获奖,平均每4名学生中有1名在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级一流专业100%开设国际化课程组,明确学分要求。
第四层,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入生产、管理一线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现代企业的工程、管理实际相接轨。目前,学校共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5个,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校内科教融合,校外校企协同,步步扶持,层层托举,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满怀自信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如今,新设立的智能采矿工程等一系列智能专业板块,又将吸引众多热血青年迈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大门,为国家能源工业发展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