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U】北二外宿舍姐妹花考研齐上岸:过去未来,我们一直在一起
四月的和风,带来春日的喜讯。七号楼924寝室爆发出一阵阵惊喜的呼喊,在查到考研录取结果后,张世洋和韦熙喜极相拥,室内一片沸腾,通过微信群联系得知,同寝室孙语滢也被顺利录取。来自旅游科学学院的她们分别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考研“一战上岸”。来自同一个宿舍的她们,亦师亦友,更似家人。一间温馨浪漫的小屋,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段真诚浇灌的友情,组成了她们求学生活中最珍贵的回忆。
张世洋、韦熙和孙语滢三人合照
互相成就最好的自己
924寝室的三个姐妹花是朝夕相处的舍友,更是形影不离的挚友。三个女孩的友谊,属于性格和能力上的“互补型”。张世洋性格外向活泼,韦熙自信果敢,孙语滢温柔文静。看似大相径庭的三个人住在同一个宿舍,相处竟是出乎意料的和谐和温暖。
在学习方面,她们齐头并进,互相成就最好的自己。回忆起初相识时的画面,时光轴骤然拉远。刚踏进二外的孙语滢,未能完全适应地理专业的学习,她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热情洋溢的舍友们带动孙语滢一起学习和放松。三个人开始一起研究地理学科的大创项目,也经常在某个夜晚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烧烤。渐渐地,孙语滢在心态上变得积极了很多,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二的她,开始做出改变,努力学习。在大三上学期,她的学习生活渐入佳境,还拿到了奖学金。在考研备考阶段,她们互相鼓励,并非单枪匹马。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里,她们每一天的努力都算数。考研的前一天,三个人各自前往酒店准备,才发现短暂的分别竟让她们那样的不舍和想念。“我们已经是亲人的关系,分开的那天我们都很不舍。”张世洋回忆到。这份孩子气背后,是朝夕相处的依赖,更是对前路漫漫的不舍。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们是彼此后天选择的家人。
韦熙和孙语滢前门调研
“有了朋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动力满满的,哭和笑都有人陪着,不会感到孤单。”这是张世洋的肺腑之语。“我在二外最好的收获就是有两个这么好的室友。”,孙语滢真挚地说。宿舍是她们温暖的依靠和港湾,三人可以自由分享笑与泪。笑声和眼泪过后,她们将更加坚定的向远方前行。
“我爱老师们,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是双向奔赴。”
来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张世洋考入了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她,对地理专业的热爱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在大一期间,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唐承财老师。老师欣赏她,并鼓励她参加一些地理学术会议。大二期间,张世洋开始跟随唐承财老师做一些地理科研项目。她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越来越积极主动,慢慢的,她发现自己在探索和科研中爱上了这门学科。
“唐承财老师是我科研项目的一个领路人。”张世洋说到。与此同时,她还跟随秦静老师参加了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GIS的研究测绘、python运用、流数据分析等模块的实践中,她突然触发了自己的兴趣点,建立了自己和地理学科间坚定不移的热爱。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系主任刘霄泉老师为她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有天晚上我和刘老师畅谈了两三个小时,她帮我选择北大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认为那很适合我。”张世洋说到。就这样,这个关于全国最高水平学府——北京大学的梦想种子,深深的埋进了她的心中。在“小而美、小而精”的二外,张世洋很享受在这种小规模的专业和班级中学习。老师会细心兼顾到每一位同学,他们治学态度严谨,言传身教。“我爱老师们,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是双向奔赴。”她大方而真诚地表达着她对老师的爱。
本科同专业的孙语滢对数学和教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个五一假期,她心中萌生了跨考首师大的数学专业的念头。回到校园时,她征求了张世洋和韦熙的意见。令她惊讶的是,韦熙痛快地回答:“你就考数学吧,这个适合你。”她在大学期间几乎没怎么学习过数学,一个天马行空的念头,一份踟蹰不前的梦想,就这样得到了朋友坚定的支持。以梦想为初心,以友谊作为后盾,她很快决定了这个考研目标。与此同时,韦熙在考研严峻的形势下依然毅然决定跨专业考研,报考了与热爱的哲学领域密切相关的思政专业,踏上了追梦的道路。
“目标的一步步完成,是一个自我‘push’的过程。”
“从我们决定考研开始,我就一直督促着韦熙和孙语滢,三个人都不能落下,要一起努力。”张世洋最初的心愿就是希望三个人都考取到心仪的学校。“备考期间的每天早晨只要有一个人先起来,三个人都马上爬起来奔图书馆。” 数学是张世洋和孙语滢同时要考的科目,两人形影不离,相互出题考查对方,而韦熙作为思政教育方向的考生,也时常帮助两人复习政治。
张世洋是一个善于统筹的人。在考研期间的学习方法上,她为自己制定了科学的个人目标。她先确定阶段性目标,再量化到自己每日的目标。每天定大约十个目标,她根据完成量做出相应调整。“目标的一步步完成,是一个自我‘push’的过程。”她讲到。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她不断推动自己向前走,目标也被一项一项打破,之中的成就感不容小觑。
张世洋考研计划本
在学习方法上,韦熙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她时刻保持心中有数,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在考研备考的后期,韦熙形成了“背书——刷题——背书”的学习顺序,并运用碎片化时间,大量、反复阅读文献。“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背书上,因为总是一直遗忘,一直遗忘....”回忆起备考的艰难,她这样讲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思政教学专业由于大纲的变动,在专业课方面没有任何参考书目。因此,学习专业课的过程犹如大海捞针。“专业课的6本书,我背了8到9遍。”韦熙说到。在残酷的复试竞争中,她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准备复试内容,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尽管如此艰难,她复盘时的语气是那样平静。
在真正开始备考考研数学时,孙语滢面临新的思维模式、专业性极强的数学模型和无数问题与困难,这些让她在一段时期内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在绝望的心境中,舍友们用积极的鼓励将她一点一点拉上来。“我很容易受到情绪的煽动,但张世洋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她讲到。就这样,她越来越积极,学会正视考研带来的负面情绪。遇到困难,硬着头皮也要做下去的心态,成为了她抵御困难的法宝。“不管你的希望有多渺茫,一旦决定考研,就不要放弃。”这是孙语滢对学弟学妹们的忠告。
互相陪伴,书写更好的未来
勇气是张世洋在考研路上取胜的法宝。北京大学的人文地理学科专业今年仅仅招收2位同学。这个数字“2”,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触目惊心。然而张世洋说:“我决定搏一搏。”这充满力量的放手一搏,是青春最好的写照。在备考后期,孙语滢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完全沉浸进去。“考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沉淀的过程。”韦熙说。备考的时光中她迎难而上,最终收获的是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她们的成功上岸,也不负老师的期待,不负青春韶华。
考研复试前夕她们互相打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韦熙笑着说:“张世洋考试的时候我比她还紧张,我希望她可以不留遗憾。”二人也和当时不住同处的孙语滢进行了视频通话,彼此祝福鼓励。隔着遥远的空间与距离,三个人的心却贴得更加紧密。韦熙曾用“孤勇者”一词形容自己在最初决定跨专业考研时的状态,但舍友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个长长的拥抱,终成了她温暖的依靠和港湾。三人成行,再不孤勇。
张世洋、韦熙、孙语滢寝室合照
在二外相遇的四年,她们互相陪伴彼此,度过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她们一起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秦皇岛、贵州、天津和上海。最终,在学业目标上,一战上岸,一起实现梦想。依然一起留在北京的她们,故事并没有结束。未来,她们还将和二外一起,书写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