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大就业工作:山不过来,我过去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试金石。
从2020年的874万到2021年的909万,再到2022年的1076万,近年来,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在本就“一职难求”的激烈竞争背景下,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冲击,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骤增。在紧张复杂的形势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稳就业”工作大局出发,创新思路、迎难而上,深化包括招生就业在内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联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了力量。
“互联网+”助力打好就业精准牌
疫情之下,“互联网+就业”为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一所以信息特色为办学特色之一的学校,学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积极推动就业服务转型升级,谋精准、做精细、出精品,为学生提供了实打实的精准化指导与服务,不断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
从2019年起,招生就业处就开始升级改版就业信息网及时为毕业生、校友和企业提供服务。招生就业处老师介绍,与其他市属高校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具备交互功能。企业可以在网站注册,经学校审核通过后即可实时发布就业信息。学生注册后也可随时登陆网站,直接向意向单位投递简历。这实现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精准对接,招聘信息可以不经过第三方人员上传或转发。截止到目前,共有包括中国500强企业在内的约1400家企业成为网站常驻企业,学校学生注册率也达到了100%。
西藏小伙扎西沦珠是计算机学院2022届毕业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银行西藏拉孜县支行的一名员工。在海量信息数据中,辅导员张文兵就“挖掘”出了这个基础比较薄弱,又立志学成之后回报学校和社会的学生,并为他提供了“一条龙”式的精准就业指导和服务。从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到修改简历、寻找机会,再到面试礼仪、着装指导等,张文兵领着他一步一步攻关。最终,扎西沦珠顺利完成学业,并拿到了理想的offer。
招生就业处老师介绍,在网站后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各学院的就业率及其名次、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性质都能实时更新;学生在什么时间给哪些企业投递了简历等信息同样一目了然;每一场招聘会上,谁参加,是否投递简历,投了多少简历也可以随时查看……我们可以通过导出数据加以分析,对学生开展精准化的就业帮扶。
除了就业信息网,学校还依托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工作室推出的“立哥说就业”短视频节目就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就业工作的又一创新。节目聚焦学生实际求职困惑,内容贴合学生求职需要提出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指导意见,成为广大毕业生求职路上的贴心伙伴。
多方联动助力赢得就业保卫战
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坚持“一盘棋”,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招生就业处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全力推进就业工作,及时研判分析就业工作形势,分析制定就业举措,逐渐形成了校—院—系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了全员抓就业、全程抓就业、全力抓就业的工作合力。
每天浏览各类求职招聘网站,查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联络企业hr,不间断地与未就业毕业生沟通情况,指导学生做简历、面试……在艰难就业季,这已经成了经管学院辅导员王玉荣和光电学院辅导员王鹏皓近年来的工作日常。王鹏皓介绍,在与企业对接之前,他要对学院的学科、专业,对企业的性质和岗位需求,对本学院毕业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即使是现在,他依然保持着每周寻找5家用人单位进行电话联系的习惯,进一步甄选优质企业和岗位,甘当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王玉荣、王鹏皓只是学校众多就业辅导员的缩影。2020年,学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各学院设置了学生就业工作专项辅导员。他们将毕业生的就业挂在心间,全心全意为学生谋出路,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促进学生“稳就业”的努力远不止于此。将专业教师纳入就业体系,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就业市场拓展,也是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尝试。以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岳新伟为例。作为一位长期与“大唐电信”有科研项目合作的教师,他在积极推进研究的同时,不仅总是找机会向对方介绍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情况,还经常带着学生简历推荐学生到公司就业或实习。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岳新伟非常乐于为学生就业“鼓与呼”,即使在外出开会时,他也不忘向业界同仁推荐我校学生。招生就业处表示,这些教师活跃在各自学科领域,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将教学和就业相结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沿着行业需求合理发展,从而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蕾说:“就业工作是一份讲情怀的工作,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除了日常的建立就业导师制度,组织开展空中宣讲会和就业指导课‘空中课堂’,实施就业困难群体建档立卡制度和‘一生一策’制度之外,主动出击、主动谋划是我们学校就业工作的最大特点。”
数年来,在校党委书记王传亮、校长王永生的带领下,各级领导和学院负责人也加入队伍,亲自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招就处和各学院老师亲自收集、整理学生简历,带着筛选好的简历“登门拜访”,瞄准目标单位进行一键式投递或集中投递。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打开了多家全国500强公司的大门。
专业供给侧改革助力人才培养更贴合实际需求
在激流勇进的历史洪流中,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不仅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论”,更成为高等教育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促进高校“质”“量”水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指南针”。作为传授知识、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契机,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联动对接,进而让学生就业创业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越来越宽广,是信息科大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十三五”以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国防军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战略需求,不断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布局新工科、新文科,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的引领、支撑、融合、脱节问题,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2016年至今,学校新设立了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目前,学校有39个本科招生专业实现了专业大类一流专业全覆盖,信息相关专业占比近70%,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近年来毕业生竞争力和薪酬稳居全国高校前40名。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就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要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在未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始终把就业质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准,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积极思考,灵活多变,主动作为,努力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