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香兰:只为做一名好老师
“难忘,是为了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正在民族楼南广场举行“唱支歌儿给党听”主题快闪活动,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香兰,有着29年党龄,她饱含深情的表达对党的深厚感情与美好祝福。
身为一名高校教师,张香兰“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把当“好老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老师”二字,让她甘愿付出所有努力与心血。
三尺讲台,是我应该在的地方
1986年,十八岁的张香兰从山西阳泉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综合系煤化工专业,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煤炭利用研究所,担任技术开发工程师。
第一份工作中,张香兰跑现场,报项目,做工程,把大学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那几年,她成长迅速,很快成为研究所的骨干。
然而,从小怀揣教师梦的张香兰,心里总感觉缺点儿什么。1999年,她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张香兰留校任教。
刚开始教书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在校园里散步,看着结伴的学生自身边走过,张香兰是幸福的,“这里就是我应该在的地方,那一刻,是找到了归属感。”这份笃定,从工作到生活,迅速延展开来,张香兰的一切都开始围绕如何当“好老师”,高速运转起来。
从2002年接到授课任务走上讲台,到2019年将《化工原理A2》这门课打造成的“北京市优质课程”,张香兰和课程团队用了近二十年。
“张老师上课从来不带书。”张香兰的学生说。任教初期,有一次上《化工原理》课,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来听课,上课没多久,忽然停电了。教学课件用不了,手上又没有教材,大家都替张老师捏把汗,她却很淡定,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边书写,边讲解,行云流水般地授课,让同学们很快忘了停电的事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堂里,直到下课。
化工专业的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本科生课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上,用在学生身上,这是她的心之所向,力之所趋。任教以来,张香兰先后开设并承担了化工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课程16门,负责和参与完成了北京市和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项目十多项。
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让她结合生产实际的专业课教学更接地气。课程专业知识讲授之外,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尤为重要。她打破常规思路,加强师生互动,尝试“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角。
2012年,张香兰获评“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称号,2016年,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18年,获评“全国煤炭教学名师”,2020年,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张香兰的学生李昀衡在成为老师后,也开始给学生上《化工原理》课,他时常想起自己当年上课的情景,张香兰老师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课堂上的倾情投入,让他到今天都记忆犹新。
化工设计竞赛,和学生们在一起
2006年,张香兰逐渐成为化工系的骨干教师,为了丰富教学经验,她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交流访学。期间,她发现美国化工本科生的课程设计是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实际项目,这是指导学生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
回国后,她接触到国内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2010年,她首次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但因经验不足,与奖项失之交臂。
2011年,张香兰等人再次指导学生参赛。“集训基地”设在一间没有窗户、没有空调的临时机房里。那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同学们通宵达旦准备作品,边学习、边创作、边修改,常常汗流浃背、衣衫湿透,他们戏称那段时间是“泡在桑拿房的日子”。
当年参赛的学生刘金昌回忆,区赛出发前,还有一份图纸没有打印好。凌晨5点多,大家拖着行李箱,沿着学院路找还开门的打印店,时间紧迫,张香兰让参赛学生先去车站,自己留下继续找打印店。在火车门即将关闭的一刻,张香兰冲进车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欢呼。那一刻,他们发现,自己等得不仅是老师,更是亲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学校参赛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专业设计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赢得荣誉: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作品奖3项、华北赛区最佳组织奖1项。由此开启了学校在化工设计竞赛中连创佳绩的先河。
化工设计竞赛从暮春持续到秋初,四个多月时间,几乎没有假期。现在张香兰回忆起来,依然会感慨当年学生的艰苦与执着,为他们能克服困难完成作品感到骄傲,“学生们说报名了,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回想竞赛走过的这些年,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决赛答辩时,张香兰大都在场,她时常陪同学练习答辩到凌晨。
有一年全国总决赛结束后,参赛的学生走到张香兰身边,一字排开给她鞠了个躬。 “老师,我可以抱抱您么?”一个女孩子涨红了脸,眼睛泛着光,注视着早已被泪水充盈眼眶的张老师。张香兰微笑着点点头,伸出双臂一把揽过女孩:“祝贺你们,我们矿大的学生真棒!”
如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已由2007年时参赛的8所学校,增加到2021年的401所学校2767支参赛队伍,我校连续11次晋级全国总决赛,10年获全国一等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化工专业“竞赛圈”中的强者地位也愈发稳固。
香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每位导师每年指导4-5名本科生。张香兰定期召集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学习生活情况。她安排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一起讨论,让本科生提前了解高年级同学的科研工作,开阔视野。
张香兰指导过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近百人,不同时期的学生,对她的评价也不同。2008级本科生李昀衡说,张老师是严肃果断的老师;2013级本科生莫惠珺说,张老师是严谨而亲切的人;2017级本科生刘伟说,香兰老师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岁月的积淀让张香兰“老师的形象”出现了生动的变化。
刚任教时的张香兰是严厉的,她不唯分数、不唯成绩,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如果发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她是会生气的。现在的张香兰更理解学生的辛苦与压力,允许学生“偷懒”。十几岁的孩子,刚经历过高考,心气高,主意正,强掰是不成的。她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完美”,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好坏”。
化工设计竞赛耗时长、难度大,没有立竿见影的“奖励”,张香兰让每位参赛者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坚持参赛、不半途而废。有想放弃的学生,看到自己的“承诺书”,咬牙坚持下来,比赛结束后,团队成员们抱头痛哭,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收获的成长更多于获奖。那些中途放弃的学生们也有收获,失败让刚步入成年的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走进学生的内心后,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往往会带给你惊喜。”张香兰说。
“香兰老师是我本科导师制的老师,陪伴了我四年。” 2017级本科生刘伟说,“她有一个本子,记录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香兰老师很直接,发现问题会严厉批评,做的好的会有表扬。”
在刘伟看来,香兰老师“拯救”了他的大学。刚进大学,他喜欢打游戏,学习成绩不理想。香兰老师知道后,与他促膝长谈,从家庭责任到社会责任,没有大道理,更像是家人聊天,那次谈话后,他的成绩不断提升,大三稳定在专业前三名。
刘金昌是张香兰指导过的学生,现在成为她的同事。刘金昌说,“我依然是张老师的学生,她教我怎样讲好课,如何与学生沟通。她对我的教导从未停止。”化工系的同事们说,刘金昌在承担课程任务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时,能看到张香兰的影子。
张香兰用责任与关爱守护学生,用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正是因为有像张香兰这样优秀的大学老师,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事业才会风华正茂,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