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教育 心系教育 深度扶贫 深度扶贫—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老校长下乡 项目侧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部署任务,积极响应教育扶贫号召,北京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优势,着力开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老校长下乡”项目是其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2016年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将“老校长下乡”项目中的大学生助理工作交给了北师大和首师大两所高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我校离退休干部处和关工委的指导下,教育学院深入研究如何将完成工作任务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抓手,从落实资金保障、严格人员选拔、加大宣传教育、做好总结表彰等方面推进工作,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来,在社会实践中书写人生新篇章。五年来,“老校长下乡”助理工作经历了从最开始的报名人数寥寥到现在的优中选优,扶贫地从北京密云、河北阜平扩大到北京密云、延庆和河北阜平、承德,从被动完成上级任务,到主动设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抓手,该项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关工委好评和感谢。在下乡扶贫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也更坚定了要为基础教育做出贡献的信念,多名助理在毕业后走向了基础教育的工作岗位。
自2016年9月该项工作启动以来,推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生心系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秉承“以强带弱推动教育均衡”的理念,遴选出优秀研究生多次陪同老校长们赴河北阜阳、承德以及北京密云、延庆等教育薄弱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为京津冀基础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实施教育深度、精准扶贫、推动下一代事业发展的典范。据统计,迄今为止教育学院超过70余人次参与教育扶贫支援任务,惠及河北和北京远郊区县等12所学校,每月下乡时间为1-2次,每次2-5天。截至2021年5月,助理下乡累计超过500天,先后共形成大约250份活动简报。学生助理们通过跟随老校长走访调研、听课评课、参与课堂教学、组织学生活动,用自己的专业和责任担当,为京津冀基层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河北和北京远郊区县等部分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且整体素质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助教团队本着从源头上解决困局的理念,为救急救难,从教师和教学入手。通过听课、评课、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等举措,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地任课老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受到当地学校的一致好评。
教育学院学生助理田霞和韩琼玉两名同学,跟随李亚明校长对口帮扶河北省阜平县台峪学校,下校进行听评课活动。从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份,共听取学校课程20多节,助理们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关于教育理论的相关知识,结合课程内容,运用到课程评价中,在评课中和当地老师共同学习成长。
教育学院学生助理李梦娜和王樱霏两位同学,陪同北京市八一学校袁靖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骨干教师孙锡霞到阜平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从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2月,陪同老校长下校参与讲课评课、教育教研、主题讲座、教育培训等活动。校长们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能为主攻方向,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帮助教师、班主任提升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学生助理协助参与听评课和教研活动,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二、既立足当下,又惠及长远
在做好课堂教学保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上层建筑的作用。为深入了解帮扶学校的发展情况,实现精准、深度扶贫的战略目标,下校团队高度重视学校理论层面的建设,不断输出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导向。各位老校长根据多年在北京地区管理小学的经验向帮扶学校的带头人积极示范教学与学校管理做法,以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辐射,给当地学校带来充分的外界关注和支援。在对帮扶学校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后,从学校的基本情况入手,了解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的情况,利用和校内相关师生的交流座谈,了解学校教学、德育、教师、学生管理等几大方面的基本情形;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自身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对帮扶工作形成全面系统的计划。
教育学院学生助理戴红利同学曾跟随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第一中学曹力校长到滦平四中进行每月的手拉手学校帮扶活动。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和管理质量进行了细致、科学分析,建议用好学校“好分数”这个平台提升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达到稳扎稳打,逐步提升的目的,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学院学生助理王秋瑞同学曾跟随陶然亭小学校长刘建文到阜平县北果园乡半沟小学进行帮扶活动。谈到刘校长,秋瑞同学动容地说:“作为校长助理,我向校长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与管理,更是如何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如何用自己的所想所学回报社会,贡献国家。”
是什么让他们在奉献教育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刘建文校长曾说,一是“我是共产党员,我要有服务的精神”,二是“我的国家让我成长,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让她变得更好”。刘校长自2016年便加入到了“老校长下乡”项目的队伍中,三年中共计下校70多次。在教学方面,刘校长曾为帮扶学校邀请了40多位区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协助指导,这使得帮扶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已经60多岁的他每次下校都要自己开8小时的车来回颠簸,至今足足走了40000多公里。旅途的劳顿没有阻碍刘校长助教的步伐,三年来,由于他的努力带领,帮扶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素养、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显著的是学校管理经验的交流,刘校长提出帮扶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凝练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将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碰撞,把实际工作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将德育教育与疫情主题相结合,在宣传抗疫精神的同时对师生员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师德和关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在刘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和伟大情怀,看到了一名中共党员为实现理想所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搞轰轰烈烈,只求踏实稳进,不忘初心,以精准、务实、有效作为教育原则,发挥自己的热量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三、心系学生,各显身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各位校长和助理牢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出发,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而努力。“老校长下乡”项目活动过程中,除了参加学校的听评课活动和学科教研活动,各位校长和学生助理还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和兴趣特长,自己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丰富学生课程和开展主题活动,给当地学生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贯彻,助教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少年先锋队建队71周年主题升旗仪式、革命教育活动等。为丰富帮扶学校课程,助教团队开设了一系列兴趣课程,包括手工劳动课程的学习,例如彩陶课、食育课;包括艺术课程的学习和交流,例如音乐、美术、舞蹈以及书法课程;包括活动课程的开设,例如“读书小状元”课外书阅读活动、图书借阅活动等。这些劳动艺术教育的帮扶工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而且使他们学到了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熏陶。此外,为支持当地学校的读书活动,创建书香校园,曹力校长曾作为“老校长下乡”项目的校长代表在滦平四中举行了隆重的捐书仪式,希望学生们扎实推进读书活动,以书为友,再创佳绩。
在下乡活动期间,河北阜平八一希望小学助教团队的孙锡霞校长和袁靖校长接受了北京电视台关于“老校长下乡”活动的采访,并于10月15日、10月18日分别在北京电视台《都市晚高峰》《北京新闻》节目中播出此次采访,报道了“老校长”们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资源辐射、先进教育理念输出、优质课程示范的感人事迹。谈到“老校长下乡”的故事,教育学院学生助理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马倩说到:“这个项目使我看到了老校长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教会了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一颗学习的心、踏实的态度和默默无闻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助理李虹洁感受最深的是老校长们“用心用情”的工作态度,她阐述到:“老校长下乡这一项目使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必须建立在‘以心感人,以情动人’的基础之上。‘用心用情’首先是用心,要用爱心、真心、细心。其次是用情,要讲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老校长们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和高尚的教育情怀,让学生助理们更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追求。学生助理们也在参与活动、讲课授课的过程中,更加明晰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深切感受到了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加深了他们对于毕业后投身一线教育事业、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永葆教育热情、博纳教育情怀。“老校长”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了教育辐射引领作用,既有优质课程的示范,又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输出。在这之中发生的动人事迹是一代又一代教育人自律、感恩、博爱的体现。教育扶贫,立足当下,惠及长远。教育学院会继续以“老校长”下乡为依托,将实践活动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推动学生专业提升,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教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