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新生 访谈
丁宁:勇敢的心
左图为丁宁参加北京大学2021级新生代表座谈会;右图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丁宁斩获了女单和女团两项冠军,成为大满贯冠军运动员,是中国女乒历史上继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和李晓霞之后,第5位成为大满贯冠军的运动员
扎着利落的马尾,头上别着普通女孩常戴的发夹,笑容亲切又自然,眼前的丁宁仿佛一位阳光的邻家女孩。但正是她,曾 53个月稳居女子乒坛世界第一,曾在 26 岁时摘得奥运金牌成为大满贯得主,里约归来又扛起国乒女队队长的大旗。如今,她重返校园,成为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等待她的是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无论做运动员还是学生,于丁宁而言,不变的是那颗勇敢的心。
乒乓球是朋友,我俩相爱相杀
丁宁初识乒乓球是 26 年前,那时她 5 岁。丁宁的父母都曾是黑龙江省队的专业运动员,父亲练速滑,母亲打篮球。孩子出生后,夫妻俩的体育梦再次燃起,决定让女儿也走这条路试试。最初,母亲考虑的项目是篮球。但阴差阳错下,年幼的丁宁握起了乒乓球拍。而这一握,就是26年。
2005 年,15 岁的丁宁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场全运会。作为当时的北京队三号,她和张怡宁、郭焱一同征战女乒团体赛。当时还是小将的她,将在这里打下自己的“成名之战”。
女团半决赛中,北京队对阵辽宁队,丁宁排在第三个上场。让她没想到的是,等她走上赛场时,北京队竟以0比2大比分落后。
场上的气氛是紧张的,但当时的丁宁似乎不那么害怕,她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是小队员,0 比 2 落后对我是个考验,但对方压力肯定比我大”。抛开了思想包袱,丁宁越战越勇,连赢三局,以3-0击败常晨晨,为北京队拿下宝贵的一分。
最终,北京队拿下半决赛,杀进决赛,斩获桂冠。然而,乒乓球的道路并不总是那么顺畅。2010年,在莫斯科世乒赛女子团体赛,丁宁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那是 20 岁的她第一次作为女团主力代表国家队上场。
决赛中,丁宁打头阵,对手是熟悉的冯天薇。在此前近一年的时间里,两人曾多次交手,丁宁都保持全胜纪录。然而,在这场比赛中,丁宁落败了。让丁宁没有想到的是,队友刘诗雯同样输掉了第二场比赛。当时,丁宁整个人都傻了。刘诗雯回忆,“丁宁站在场边,已经是眼泪含在眼圈里了”。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一年的莫斯科世乒赛,中国队失去了考比伦杯,无缘九连冠。
丁宁回忆起她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为什么我要打乒乓球?为什么我不可以像别的女孩一样?”
那段时间,丁宁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不想拿起球拍。为了逼自己训练,她这样对自己说,“今天我去练一堂,哪怕明天我不练了,至少,我今天往前挪了一步。”
在黑暗中的摸索是痛苦的,但光明终将在前方。
一年后,丁宁摘得世乒赛和世界杯女单双料冠军,踏上女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
“乒乓球是我的朋友,我俩相爱相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面对当年在电话中向妈妈哭诉的小女孩,今天的丁宁也许会这样回答。转眼间,乒乓球已经陪伴她走过二十余载,近三分之一的人生。“在未来,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乒乓人。”丁宁说。
不认输,不认怂
从莫斯科的谷底爬起,丁宁迎来职业生涯第一个大爆发。两年之内,她相继夺得多个冠军,实力获得认可。乘着这股顺风,丁宁站上了伦敦奥运会女单决赛的赛场。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迎接她的是一个更深的谷底。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单的赛场上,丁宁与队友李晓霞会师决赛。对于 22 岁的丁宁来说,拿下这场比赛,她将成为最快赢得大满贯的乒坛选手,在 444天内包揽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三枚单打金牌。
但现实走向了另一端。比赛中,裁判 3 次判罚丁宁发球违例。丁宁在这场比赛中共被罚 4 分。最终,她以1比4输掉了比赛。
从赛场走下来,她大哭着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那头,妈妈的声音没有一丝颤抖,“宁宁,你现在抬起头,擦干泪,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运动员也是普通人,迈过这道坎,对丁宁来说一样很难。那次失利给她带来很大打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在自我疗伤,有过迷茫,也有过彷徨,对争夺四年后的奥运会金牌更有过迟疑。
“但我不想认输,不想认怂。”丁宁说,“这个‘不认输、不认怂’,并不是说我要展示给别人看我能成功,而是我自己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更不好的人。”破茧成蝶不是一天两天。“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细小的进步,给予自己力量。”对于疗伤,丁宁有一套自己的哲学,“正是这些小小的力量,将支撑我们解决大大的问题。”
一步步往前走,一点点战胜自我,丁宁曾经用这样的比喻来回忆那段时光:自己仿佛被茧困住,无法用瞬间的能量将它炸裂,但她不断蛹动再蛹动,直到有一天,破茧成蝶。
2016 年,丁宁再次站上奥运会女单决赛的赛场。球台对面的,仍然是四年前的对手李晓霞。不少人将这场比赛称为复仇之战,但丁宁不这么认为,“如果那么想,我就输了。”
守住自己的半区,与李晓霞会师决赛,国家交给的任务,丁宁已经完成了。这一场,她将为自己而战,为自己的梦想而战。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丁宁斩获了女单和女团两项冠军,成为大满贯冠军运动员,是中国女乒历史上继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和李晓霞之后,第 5 位成为大满贯冠军的运动员。
“我那时非常纯粹,非常干净,只想专注这一场。因为我为此付出了 4 年的努力,当我拼尽全力走到赛场上时,那一刻我已经赢了自己。”丁宁说。
结果是美好的。戴上金牌,如四年前一样,丁宁给妈妈打通了电话。但不同的是,这一次,落泪的人是电话那头的妈妈。更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幸福的泪水。
从专才到全才
2021年9月6日,丁宁到北京大学报到,正式成为体育教研部的一名硕士新生。退役不代表旅途的结束,而象征着新的起点。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这样说,于丁宁而言,“真正的乒乓生涯才刚刚开始”。
报到后第二天,丁宁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逛,她好像很多年没有过这种感觉。选择重新回到校园,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支撑她面对挑战的,就是那颗勇敢的心。
那颗勇敢的心是体育给予她的。“这么多年从事体育,我觉得体育就像人的影子。”丁宁说,“大家对体育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强身健体。但我认为体育能修复人的内心,给我们更多勇气与力量。”
作为体育产业和大健康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丁宁希望把体育给予她的勇气传递出去。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丁宁还选修了心理系和中文系的课程。二十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使她在心理调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回到学校,她希望系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将自己的实战体悟和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带给大家更多帮助。
其实,对于体育的未来,丁宁想的还远不止这些。“现在大家都已经关注到运动的重要性,但对应该如何正确地、健康地运动尚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反而可能在运动中受伤。”丁宁说,“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习正确的运动方式,将会给他们带来一辈子的好处。无论未来何时从事何种体育运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底子都会使我们处在一个更好的运动状态。”
再次回到校园,丁宁没有给自己设下太多限制。在她看来,校园中的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她愿意去尝试,也愿意去学习。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风景,从职业运动员到高校研究生,丁宁慢慢转换着自己的身份。过去的她可能是乒乓球领域的专才,而未来,丁宁希望成为体育方面的全才。
选择深造这条路,丁宁看到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身后的师弟师妹。“我们竞技体育走的是独木桥,每一步都很残酷。我现在有机会可以走这样一条路,也希望能够让师弟师妹们看到,他们的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更多的选择。”丁宁说。
“我觉得每个人很难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的结果,我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人,可能直到那一天,我们才会知道。所以,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走下去吧。”丁宁笑着说,“毕竟,未来不可知,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