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为媒,共赴未来之约 ——我校师生学子的北京冬奥故事
冰雪为媒,共赴未来之约 ——我校师生学子的北京冬奥故事
4 月 8 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再一次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再一次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回首 2022 年立春时节,雪映晴空,漫天竞芳华;光耀神州,大地皆春色。我们迎来了北京冬季奥运会,绚烂的烟花照亮鸟巢上空,圣火燃烧,“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嘹亮深远。冰雪盛会,举国共襄,师大人虽远处南国,但不会缺席。
奥林匹克学者王润斌教授的冬奥见解
作为国内奥林匹克研究的知名学者,我校体育科学学院王润斌教授,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多项宣传、科普、研究工作,同时还作为顾问之一全程参与了2022 北京冬奥会纪录片《冬奥之约》的创作和拍摄工作。
能够成为全球奥运盛会的一个筹备参与者,王润斌教授在感到无比荣幸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其中的工作量也同样是很大的。
首先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因为冬奥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为了做好顾问工作,王润斌有大量的相关工作内容需要熟悉。做好这些准备后,在采访的时候,王润斌还需要格外谨慎,在政治站位上始终把握好尺度和原则,切实宣传好冬奥的相关内容和主题。身处福建的他,也因为疫情的影响,不能参与冬奥会的实地调研,采访工作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但他都克服了这些困难。
最终,北京冬奥会系列纪录片《冬奥之约》全网总浏览量超 5.5 亿次。光鲜的成绩背后,藏着王润斌的努力付出。在创作团队召开创意研讨会时,王润斌教授就提出:要把鲜活的人物刻画出来,从微小的个体着手,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另外,他还建议纪录片要突出这场奥运盛会给参与者带来的改变,以及给他们留下的影响和印记。王教授举了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第二集《我的奥运》中,14 岁的藏族姑娘格桑曲珍从加入西藏登山学校到入选国家滑雪登山队,并最终参加北京 2022 冬奥会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集训和选拔,其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非常巨大,不仅在冬奥会上实现了梦想,还改变了人生命运。“在西藏登山学校里,孩子们的所有训练和比赛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这是他们能改变命运的关键。从这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国家的支持非常重要。”王教授特别强调。
王润斌说,过去,我国冰雪运动受限于地理环境,难出山海关。现在,随着本次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提出,冰雪运动从小众竞技运动变为大众时尚生活方式。截至2021年底,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冰雪产业成为热经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冰雪产业拉动餐饮业、旅游业等一系列服务业向前发展。
除了在经济产业上,北京冬奥会也在其他方面产生了诸多效益。王润斌详细列举了六个方面:一是场馆设施,为避免冬奥场馆在后奥运时代面临“维护费用高、使用率低”的尴尬现象,场馆后续将通过引进比赛来维持场馆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二是“双奥之城”遗产,冬奥会留下了许多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设施。例如用“中国速度”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驾护航的京张高铁,在赛后也能为城市的交通运行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社会层面,冬奥会使大众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提升一个大的台阶,推动了志愿精神的普及和社会风貌的进步。四是文化层面,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文化遗产,除了冰墩墩、雪容融,还有“简约、安全、精彩”的办奥理念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文化上的引领,是中国独有的、能够体现中国智慧和文化特色的元素。五是环境层面,在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本次奥运会在尽量减少对地理地貌破坏的同时相当重视节能减排,在“环保的建设材料”“供给场馆运行的绿电”“新能源驱动的车辆”等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办奥理念。六是区域发展层面,“2013 年习近平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北京冬奥会的准备过程中,总书记又提出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这个新概念,以期通过体育和文化的视角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串联起来,使冬奥遗产得到区域性的整合,促使京津冀区域更好地发展。”王润斌教授在采访中说
雪橇裁判宿蔓菲的冬奥旅途
冬奥会赛场内,不仅有“十年磨一剑”为梦想而奋斗的选手们,还有一批为维护比赛公平而共同努力的人。我校传播学院2021级研究生宿蔓菲就是其中之一,她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的裁判知识,最终突破层层障碍,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国际雪橇裁判员。2022北京冬奥会,她担任延庆赛区雪橇裁判员。
宿蔓菲,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总是热衷于尝试各式各样的冰雪运动项目。而正是这份对于冰雪运动的热爱驱使她走上了裁判之路。
“最开始的时候,我其实也没有想好要做什么,但是我喜欢尝试一些比较小众的项目。”滑雪时的一次偶然机会,有人建议她参加裁判的资格考试。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宿蔓菲开始备考国际雪橇联合会的裁判员资格考试。“雪橇这个项目被称为冰上的 F4,它的速度是所有的冰雪运动项目里面最快、最刺激的,我正是被这一点所深深吸引,最后选择成为了一名雪橇裁判。”
回忆起备考经历,宿蔓菲说:“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语言问题,因为我们雪橇项目的官方语言不只是英语,还有德语,所以我们要学会相应的英、德语的专业术语,并且要流利地表达出来。”裁判之路曲折,宿蔓菲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一往无前,最终成功考取了国际裁判员资格证书。
拿到北京冬奥会的 offer 后,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对宿蔓菲等同批次裁判进行了一系列培训。“裁判之余,奥组委给我们统一在 EF 报了课,我们每天都要在线上学习语言,通过书本自学专业知识,然后相互交流。”宿蔓菲在采访中回忆。一遍遍地学习,反复地测量、检查,从理论知识到实操内容,大家严谨细致,齐心协力,全力保障安全、公平、有序的竞赛环境,为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的冬奥盛会。
据了解,本次冬奥会除了一些将裁判作为本职工作的“老将”外,还有许多像宿蔓菲这样的“新生代”裁判。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心中都敬畏比赛,热于协同合作,共同守护一场冰雪盛宴。奥组委指出,所谓“共享办奥”,是指“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纵观会场,冬奥理念不止体现于比赛选手身上,也体现于这些幕后工作者身上。也正是因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所有人才能共同分享比赛和冰雪运动带给我们的澎湃和喜悦。“实际经历过冬奥会后,我发现冬奥会的目的及意义在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所有人,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性别,真正像朋友一样地聚集在一起,一起玩耍交流,互换礼物。”宿蔓菲总结到。
联系冬奥会和自身专业知识,宿蔓菲讲到“我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将雪橇这一运动发扬光大,比如说借助电影的方式,或者是拍成纪录片,这样既有利于在国内推广雪橇这个运动项目,也有利于丰富影视的多样性。”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我们也期待,未来的宿蔓菲能如她自己所言,“用足够优秀的自己去回报社会”。
云支教,迎冬奥:师大学子的志愿生活
国家体育总局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奋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在 2022 年北京冬奥盛会来临之际,为了更好宣传冰雪文化、普及冰雪运动知识,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支持,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了“青春爱运动 健康强中国 一起云支教 共同迎冬奥”全国大学生2022 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参与了该项活动的我校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0级志愿者陈佳蕾表示:“云上的支教方式让人感觉很特别,与冬奥相联系的志愿服务似乎也有很多的挑战,我有些跃跃欲试。”地理科学学院2021级黄婧仪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特别的实践活动应该能够让我收获更多可贵的情谊,同时为冰雪运动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吧。”于是在各种不同的想象和期待下,我校各学院学生开始了与冬奥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
志愿者们进行的第一项活动是——运动。南方地区的冬天阴雨连绵不绝,户外运动计划时常受阻。待到期盼已久的明媚太阳天如约而至,福建志愿者公共管理学院2020 级的张星乐便带着与自己对接的小朋友去公园滑旱冰,找寻冬奥足迹了。“虽说没有冰天雪地的浪漫,没有白皑皑的雪场,但是在公园的水泥地上,我们一样能够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速度和快乐。我也似乎回到了孩童时期,和身旁的朋友一起远距离体味冬奥会的热情。”运动结束后,张星乐发出感慨,“大汗淋漓后,我身心舒展,情绪向上,我想这就是奥运运动可以给人带来的无比珍贵的东西。”而千里之外的贵州志愿者,法学院2020级的万立也和自己的小伙伴进行了弹珠游戏的角逐,美其名曰“类冰壶运动”。她也开心地表示:“我们虽是在普通地面上运动,但是当我看着小小的弹珠之间产生碰撞与摩擦,感觉这和正规比赛一样,都是在赛场上飞驰,也是在进行着速度与体力之间的较量。我和小朋友一起把运动连接到了冬奥赛场,纵使冰雪项目于我们遥不可及,但是我们对于运动的拼搏和对于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追求是共通的。”运动是相通的,即使粗糙的地面满是泥土尘埃,爱运动的他们一样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精心编造出属于自己的“冰雪运动”。
在另一个宣讲冬奥知识实践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志愿者们也留下了很多自己的思考。有的志愿者结合地理气象对运动场地进行分析,看到了盛会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困难:-40℃的云顶滑雪公园风速极大,既要按国际标准建设防风网,还要组建精密的气象检测网络;-30℃的延庆赛区地形复杂,需要人工爬到白雪覆盖的山顶不断检测修复仪器……有的志愿者挖掘出了冬奥会的中华文化元素,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冬奥迎立春,开始四季的轮回;“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的礼仪服饰与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交相辉映;熊猫冰墩墩和红灯笼雪容融尽显中华元素……
古语有云:“精神经百炼,锋锐坚不挫。”虽有时空阻隔,这一群志愿者却没有放弃参与冬奥会的机会,他们变着法用自己的方式远程参与着、快乐着、收获着。当与小朋友的父母对接活动任务却不被理解时,他们从大人的立场出发,向他们耐心解释活动的意义;当与小朋友接触却被小顽童的调皮支配时,他们不断调整方式,努力跟上小朋友的思维脑洞。对于其间的疲惫辛苦,他们只云淡风轻地表示“乐在其中”。正如同法学院 2020 级余希所说:“纵使过程中有困难,但我们想让小朋友学习到更多东西的初心始终不变。我们想让他们知道运动的要义不仅在于趣味而更在于坚持;知道比赛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是未知,不能畏惧退缩,要永远敢于去突破和挑战。”
“迎着那长城风,把梦想超越;冰天雪地的世界,给你飞的感觉……”小小的实践活动或许无法带着所有参与者跨越千里,去真切感受长城风的吹拂,去翱翔于雪花的世界,但是能够给予每一个参与者心灵的治愈和精神的鼓舞,让他们与我们共同携手朋友与榜样、携手家人与祖国“一起向未来”!
结语:这个冬奥,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骄傲、凝聚着万千参与者的汗水、闪耀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光辉。有人为冬奥会的宣传奔赴全国各地,只为找寻那一帧冰花雪地的浪漫;有人踏实守护赛道,只为冲刺时那雀跃的欢呼;有人倾尽全力到处宣讲,只为冬奥之花能够绽放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有人绞尽脑汁搜寻购买渠道,只为携手“冰墩墩、雪容融”一起为冬奥会祈愿……人们为武大靖的付出惊叹、被羽生结弦的故事感动、为苏翊鸣的拼搏叫好、被谷爱凌的优秀震惊、为苏圆和凌智的默契喝彩……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指引下,2022 北京冬季奥运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故事不会因此消失。“回顾7 年来不平凡的筹办举办历程,我们不仅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在奋斗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总书记的话语为我们做了精准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