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监督员”——真实效果令人疑虑

“学习监督员”——真实效果令人疑虑

魔鬼训练一周 108 元,炼狱成长一周 168 元,减肥必成一季度 1088 元,考研必成一季度 1198元……这是流行起来的“学习监督员”服务开出来的各种价格。在各大高校,请一个“学习监督员”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成了一项热门活动。与父母无微不至的近身监督不同,“学习监督员”采用线上交流、电话提醒的方式进行每天的督促,以得到学习成绩的提升。虽说这样的监督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但笔者认为,这个以金钱交换为前提的“商品”,让应该纯净向上的学习氛围充斥着金钱利润气息,真实价值和意议有多大,暂未可知,反而可能对大学生的独立发展造成阻碍,应引起学生们的警惕与关注。


首先,“学习监督员”作为商品,本身质量良莠不齐,并不值得大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浙江大学生周某曾花钱购买了自己的“专属监督员”,一开始因为“监督员”不合意,“换购”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又因为服务质量低,在持续协调过程中耗费了许多精力;最后因为监督员过分干涉其手机使用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所以无奈退款,草草了事。由此可见,“学习监督员”作为明码标价的商品仍存在许多风险:有的监督员自身缺乏经验,无法给予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有的监督员一味地灌输心灵鸡汤,缺少行动上的敦促,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监督员方式过于苛刻,不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反而使效率低下;部分监督员甚至会向被监督学生索要手机 ID 和密码“操纵”手机,例如:手机会不断显示各种弹窗信息,软件摆放被打乱等…… 而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很可能满怀期待购买商品,结果却如周同学般费时费力适得其反。


此外,学习监督员虽然让大学生安于表面的规律生活,却很可能会阻碍了大学生的独立发展,难以让其获得真正的自我提升。主动购买监督服务的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心对于自己的自控自律能力持否定态度的不自信学生。对于这类大学生来说,监督到位有效自然是可喜可贺。但是当监督无效时“学习监督员”就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花钱请人监督都无法让我自律”的消极思想可能会让大学生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无法自拔。第二类是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大学生。从被父母老师监督着被动学习的中学步入需要自立自主的大学,许多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大学生仍未真正适应大学生活。这时“学习监督员”的应运而生,自然深受大学生好评。但看似是在帮助大学生自律,事实上是无限度纵容此类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正如中国教育学家储朝晖对此所评价:“外部的强制性是不可持续的,甚至可能是一种影响专注的干扰。”因此,大学生想要得到真正的提升,就要学会独立成长。


学习监督员愈发火爆,出售学习监督员服务的相关店铺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诚然,在充满诱惑的网络时代,学习监督员会帮助部分大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大部分主动寻求学习监督员服务的学生对待大学学习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值得肯定的,但是“学习监督员”在本质上仍属于一种依赖外界的“他律”。大学是自由探索、自我思索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找寻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而“学习监督员”这一为了大学应考而衍生的“商品”功利性过重,和初高中设置的“冲刺规划”并无差别,充斥着应考目的性。从一个个续费服务的用户就可以看出,当习惯了“监督者”的存在,就很难让自己真正融入独立的大学生活,这个扮演老师家长角色的出现,会让更多人失去体味大学真谛的机会。在它的规划下,大学生奔赴于计划表的条条框框中,难以真正获得独立发展,所以学习监督员的使用与选择更应慎重考虑,不要让“学习监督员”成为阻碍大学生自身发展独立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学习监督员”的存在,其的真实效果令人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