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思维惰性占据语言世界》
莫让思维惰性占据语言世界
小明要在网络上分享一张很漂亮的图片,却在编辑文案时纠结万分,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发出了“绝绝子”三个字;小丽和朋友在社交媒体上聊天,看着突然刷屏的“yyds”也跟着“+1”回复……大多数青年在生活中也正重复相似的场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网言网语”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有人感叹道:不用“yyds”,难道我们就不会说话了?对此,笔者认为,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利用网络流行语获得趣味与便捷的同时更应思考多样的汉语表达方式,避免因思维惰性成为语言的奴隶。
首先,网络流行语被创造,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词汇的使用宜保持一定的特色和创新。存在即合理。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为适应网上交流互动,由网络社交催生,在缩略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独具特色的语言。网络流行语因其表达的趣味性与含义的 丰 富 性 而 深 受 大 众 喜 爱 ,如 缩 写 词“yyds”可代表“永远滴神”或“永远单身”等;还有“绝绝子”、“xswl”等词汇兼具趣味性与内涵,具有新时代特色。甚至一些严肃的官方媒体也会适应时代趋势,时常在新闻播报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年末也会推出年度十大热词等。这也证明了网络流行语丰富语言内涵的积极意义,人们也不必因为网络用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而产生过分担忧。
事实上,文字失语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网络流行语,而是使用者的思维惰性。在网络流行语加速度发展的时期,一些网友突然发现自己患上了“文字失语症”,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组员们分享着自己遇到的“文字失语”困惑——“‘打卡’这个词可以用什么替代?”“除了‘绝绝子’还能怎么说?”。想说却不知如何说,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文字失语症群体的这些焦虑其实都体现出了思维惰性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每个人都有遗忘曲线,即使是自己的名字如果一直不使用,总有一天也会忘记,日常用语亦是如此。使用者在网络流行语中获得便捷与趣味同时也产生了依赖,这就是语言的思维惰性,让人逐渐地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淡忘了自己本拥有的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而网络流行语在其中的作用更像一味催化剂,在使用流行语的舒适区中难以自拔,更加快了其他表达形式遗忘的速度,当发现语言表达形式匮乏时,使用者却未曾考虑自身因素,将责任全盘推到网络流行语上,并不是明智之举。
再者,网络时代裹挟式的被迫使用也是文字失语症产生的一大原因。身边人都在使用,自己不用就无法融入,对网络用语的使用就像被绑架一般。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络缩写语的使用大潮,流行语被不断创造、传播,但大部分的人或许只是复制粘贴,他们有的并不清楚网络流行语的意思,只是为了彰显潮流而被迫使用。使用者进而发现自己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正在钝化,离开了热词热梗就支支吾吾,产生了文字失语现象。这是因为网络流行语形式的单一化逐渐将使用者的个性变得公式化,正如北京晚报记者所言:一味赶时髦的人,不是穿衣服,而是被衣服穿了;不假思索使用网络热词的人,不是在说话,而是被话说了,充当了热词的“传声筒”“复读机”。
所以解决文字失语现象的更多还是要解决使用者自身的惰性,网络缩写流行语起初是一群有文化有思维的青年人为了相互之间交流的趣味性而逐渐产生的用语,是部分年轻人跳脱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和压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TX 可以表示偷笑、同学、腾讯;“nbcs”表示没人在乎等,与现在的“yyds”,“dbq”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人们在使用网络用语前要明确其意义与使用目的,无论是哪一种表达方式,都是一个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思考和组织的过程。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确网络流行语为人服务的功能,更要体会文字本身的魅力,将真正的情感隐藏在公式化的流行语中解放出来,不被网络流行语捆绑,不要让思维惰性占据语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