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新名片MBTI——四把尺子画不出真实的人
编者按:“你知道吗,谷爱凌说自己是INTJ人格”“ENTP适合找INTJ的”“你有没有做过MBTI人格测试”……冬奥会结束后,MBTI由于谷爱凌的采访和抖音的快速传播效力走入大众视野,人们的注意力及对自身人格的兴趣逐渐从星座转向了MBTI人格测试。截至2月18日,微博上MBTI的相关讨论次数为65.8万次,阅读次数更是高达28.2亿。MBTI正成为继星座之后又新一轮的社交货币,并迅速在青年群体朋友圈、豆瓣、知乎等平台内引发讨论,成为大学生新的交友风向标。但,你真的了解MBTI人格测试吗?
一、玩转字母的大学生真的“迷信”吗?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旨在测量个体在信息收集、分析决策、对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的心理倾向和人格类型。
本报记者面向各大高校师生发放了MBTI主题的问卷,共回收110份有效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有88.18%的大学生曾主动参与过MBTI的测试,68.18%的人认为MBTI是一项用于了解自我心理的测试,有部分人尝试用测试结果了解自我行事方式背后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同学在采访中如是说道:“身边的人都在进行MBTI测试,因此我也想试试。”
MBTI作为一种“网络迷因”,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风靡于年轻人群体。任职于福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吴翠微老师认为:“MBTI的风靡原因之一是,它的话术契合广大受众,比较多地在阐述优点、特性,使测试者觉得自己特别且优秀,更愿意进行分享,从而让更多人看到并参与这项测试。”小红书、Soul等各大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根据MBTI交朋友,在小红书搜索“MBTI”就有15万多篇笔记,这些笔记的评论区中不乏“是我”、“完全我本人”的回复;16种MBTI的画像、表情包更受到不少网友的认可与转发,年轻人们喜欢用代表自己MBTI特征的表情包调侃对方。MBTI和星座、血型等一样,降低了年轻人之间交流的难度,正逐渐成为广大年轻人的社交新名片。
但,玩转字母的大学生并不“迷信”。在问卷调查中,有14%的人认为MBTI的结果不太可信,将近半数的人持有中立态度。大学生们或许会在意最终的结果是否与自己相似,但他们并不支持用测试结果来描述他人,记者在问卷中收到这样的回答:“以MBTI框定自己的整体行为逻辑,甚至把人群归类实在是大可不必”、“不可迷恋任何测试,它可以作为参照系但不应该框住自己。”法学院的王家庶同学说:“MBTI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了解伙伴们的性格类型,但是我认为这会造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弊端,我还是会更多地根据亲身经历来了解他人,毕竟人都是千变万化的,都是不同的,就算人格类型相同,每一个人的表现形式也都是不同的,只根据MBTI去给他人贴标签是不太好的。”诚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一场标签的兑换,通过人格标签认识自己和他人会泯灭个人的独特性。
二、大学生的“迷信”越来越“科学”?
对热衷于“玄学”算命的人来说,MBTI并不算陌生。星座星盘、生辰八字、紫微斗数、塔罗占卜——传统命理工具被年轻人玩腻了以后,MBTI的出现不过是套了个新马甲的“旧情人”,由四个字母组合搭配而成的结果和富有心理学名词的解释,让它似乎比星座更有理论依据,比塔罗牌更有学术支持。
福建师范大学的小钱说:“我觉得MBTI比星座更靠谱一点,比起按出生月份判断性格,我还是觉得通过回答设计好的题目得出的判断更科学。”暗号般排列的字母组合,相较十二星座有了更细化的标准,似乎也随之增添了几分科学性。“我认为MBTI测试角度多样,比起仅凭年月判断的星座有更多细节。”来自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黄昕怡如是说道。相较于根据出生月份直接给出结论的星座,MBTI从注意力、信息获取、判断风格、生活方式偏好四个方面设计测试题目,通过测试得出结论更容易使人信服。
然而,MBTI的重测信度较低,量表的总体信度不高。在采访中,有同学表示自己曾得到不同的MBTI测试结果,问卷数据更是显示有17.27%的人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MBTI结果而重复测试。其次,MBTI测试采用的迫选法和二分法导致其测试结果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来自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赵丽丽在采访中透露,她曾在一周内的两次MBTI测试中得到了不同的测试结果,丽丽说:“我认为测试结果和做题时的心情与环境因素有关,做题的时候,有些问题的答案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测试结果自然不够准确。”正如丽丽提到的,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填写测试题目的心态,局限性较大。
此外,赵丽丽还表示:“我感觉测试结果比较具有涵盖性,描述很含糊,没有针对性,任何情况似乎都可以套用。”这正是“巴纳姆效应”的影响,“巴纳姆效应”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MBTI测试结果采用概念模糊、广泛的词语来形容受测者,人们通常会很容易接受,并且认为这就是自己,即使某一部分的形容并不是自己本身,人们也会尽量回忆一个与这个词语相符合的事件,因为这种类型的词语几乎适用于所有人,“巴纳姆效应”可以催化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公众号知著网的数据显示,43.2%的MBTI测试者表示自己不是非常在乎MBTI量表是否完全科学,无论测试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能获得较强的心理满足感。福建师范大学的李思思认为:“很多时候会出现测试结果是本人倾向于成为的人,而非本人真实性格。”同样来自福师大的杨敏也表示:“在做MBTI测试的时候,脑海中想象的自己也会影响选择,会不自觉地考虑进去,这样测出来的结果可能有一部分是理想化的自己。”MBTI测试结果展示正面积极的情感,人们通过这种正向修辞幻想去完成理想自我的构建。
MBTI是秉持平均主义的赞美量表,友好地描述每一类人的优点与潜力,却偏偏不是严格的量表,测试结果所具有的非常强的流动性和较低的重测信度也注定它不能可靠地描述被测试者。因此,MBTI终究是一场关于人格分类的流行文化,并不是严谨科学的心理学测试。
三、如何正确利用MBTI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往今来最困难的课题,也是人类向内探索的终极问题。MBTI作为一种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探索自我的工具,可以说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
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参考MBTI的场合广泛——活动与工作定位、自我介绍、择友判断、行动判断等处均有人考虑。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陆白(化名)对此表达见解:“MBTI测试结果有利于促进与合作者的交流,从而提升沟通的效率,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当下,青年急于进行身份锚定,MBT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受测者确定自我在团队中的定位,还可以在职业选择上提供适当帮助。在网络上,MBTI的二创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在可爱的小狗图片中配文“开心的ENFP”,用来表达ENFP人群乐天派的形象,还有许多视频创作博主以人格类型为主题创作美妆视频,例如“INFJ开学第一天应该如何穿搭”,这些二创作品潜在地为个体划分了圈层,在圈层中拥有相似情感倾向的群体产生共鸣,冲淡了当代青年在多元身份包裹下的孤独迷茫感,帮助青年获得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归属感。
当然,全然根据MBTI测试结果来认识自我也存在弊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提出,MBTI标签化模式局限人的多元发展,掩盖人的更多可能,一定程度上阻碍自我探索。简单组合的字母演化为某种性格的代名词,人们对该类型人格的刻板印象将逐渐加深,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更有甚者,将MBTI与颜值、身材等外貌特征挂钩,使其越来越娱乐化,甚至产生了所谓的鄙视链,将人们的性格分为三六九等,最终将引发劣质人格的讨论,并将其边缘化。
好在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参与测试后深谙人本应多元发展,打从心底弱化标签化,当代大学生对于MBTI的态度趋于理性。在问卷调查中,有35.45%人从不在任何场合参考MBTI,来自暨南大学的小曾表示:“我是跟风玩一下MBTI测试,不会主动了解他人的MBTI。”在采访中许多受访者均表示不会根据MBTI来交友、行事,例如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小曦表示:“MBT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社交名片,但绝不是我交友的重要因素。”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与了解他人?任职于福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吴翠微老师建议:“探索自我可以通过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导致的心理波动入手,仔细观察和思考,进而对自己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可以通过和同学朋友父母老师等各种各样的人交流,一方面能更好地自我表达,另一方面通过思想的交换从而提升对自己认识。”被采访和参与问卷的同学们也给了我们许多睿智的提议:阅读书籍,探索内心,从书中主角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自我对其的认定和看法来侧面展现自己对某一件事的看法,挖掘自身性格;定期自我内心反思,通过盘点沉淀自审,接纳自我……
记者建议,处于庞大信息流下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避开“赛博玄学”的陷阱,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与办事能力,学会用动态的视角看待自己,不被标签束缚,理性看待结果,将MBTI作为辅助职业选择与生活方式的工具,确立自信且不迷茫的人生航向。正如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李思思同学所说:“动态记录,时刻比较,周期总结。”探索可能性,寻求独特性,坚守初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