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前你不得不看的深度好文
编者按:
摆烂,现多指当事情发展不明朗时,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的心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事已至此,饮茶先啦”、“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妙趣横生的网络摆烂文学开始为大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甚至衍生出了一门“摆烂哲学”。为调查大学生的摆烂现状,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并针对此现象发放相关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01份。嘴上说着“摆烂”的大学生们,是如何做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畏葸不前,还是养精蓄锐?
摆烂,原指在NBA篮球联赛中故意输球拿低分从而获得高顺位选秀权的行为,随后多用于网络电子竞技游戏中,表现为当玩家意识到游戏无法取得胜利时,所采取的消极游戏的行为,加速结束本局游戏,以便开启新一局。
林希佳在《“摆烂”: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疲劳与自我缓解》一文中写道,摆烂行为有一个先消极后积极的特点,无论是“摆烂”球队还是“摆烂”玩家,其所展现出来的行为都是阶段性的,均是为了加快度过当前不理想的时期,重整旗鼓开始下一阶段。这一点也在问卷数据中得到了体现。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大学生或多或少“摆”过,认为自己几乎不摆烂的同学只占总人数的约4%。与之相比,有5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偶尔摆烂,余下的41.6%认为自己经常摆烂。在摆烂的人群中,有30%的人表示自己使用该词仅用于调侃和宣泄,表示摆烂只是“说说而已”的同学也有24.8%。在此意义上,对这一部分同学而言,摆烂就像一次短暂的充电,是为了日后能再次充满干劲地投入工作与学习。
当被问到选择摆烂的原因时,同学们众说纷纭,其中提到最多的词是“没有动力”和“惰性”。有的同学说,假日在家很安逸,做事没有动力,只想着玩;与此相似,有的同学表示自己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就没有动力学习,就会“摆一摆”;还有同学分享,因疫情被隔离的那段时间,自己没有了对学习或工作的动力,就摆烂了。湖北科技学院20级环境设计专业的黄思婷同学在备考教资时遇到一些难背的题目,她选择了摆烂:“不背了,更多的只是想考个证而已。”她说,“会摆烂是因为(做的)很多事情不是兴趣使然,而是任务性的、目的性的。所以就没有做事的动力。”
与“没有动力”相对的是“惰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宿舍时大学生最容易想要摆烂。福州大学2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王雅琪同学表示自己摆烂的表现是偷懒在床上看网课,“甚至有时候看着会打瞌睡,这节课就白听了。”
除此之外,想要逃避问题的心理、对自己不合群的担忧等原因也屡被提及。福州大学21级财政学专业的潘庆琳同学就表示,自己在临近考试时常会把“摆烂”挂在嘴边。“有点想要逃避(没做好准备的)现实的时候,我会用开玩笑的口吻说出来,”潘同学说,“这样的话,朋友一般会和我说‘没关系,我也摆烂了。’然后我就觉得摆得更心安理得一点。”
非“卷”即“摆”,还是当局者迷?
“干啥啥不行,摆烂第一名”,这样妙趣横生的语句背后也隐藏着些不为人知的无奈。
福州大学2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鄢佳颖同学就举出一些考研博主贩卖焦虑的例子,“最近看到很多博主推荐25年考研的同学已经可以开始准备了……明明过早准备考研是毫无意义的内卷行为,在他们口中却成了‘不准备就是摆烂’。”类似的说法,将不少随波逐流的同学卷入焦虑的浪潮。
除了外界营造的焦虑,因内心比较而产生的焦虑也如影随形。在谈到摆烂所带来的体验时,福州大学2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王雅琪同学这样说,“(摆烂)还是有不愉快的体验,最主要是焦虑。因为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是不缺那种非常努力刻苦的同学,当我摆烂时,看到他们还在努力,就会不可避免地感到惭愧,焦虑。”
迷茫的情绪席卷了这些年轻人,“如果卷,我会焦虑,也卷不过别人,更不知怎么卷才有用……会不会摆烂的我会过得相对轻松一些?”这种“卷不动摆不烂”的状态引起大量年轻人的共鸣,不少人开始自称 “45°青年”——45°是“卷”与“摆”间的夹角。
福州大学经管学院的杜欣岚同学认为在45度的夹角“那必定是焦虑的,大家都在卷,你夹在中间,只能被迫跟着卷,但是又卷不过人家。”而湖北科技学院20级环境设计专业的黄思婷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平衡点。太卷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但也不能太‘躺’,因为时间有限,还是要多学习、多做事,要做到松弛有度。”来自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的韦文翩同学则分析了自己身边两位朋友的不同状态,“我认为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处在45°范围内的,至于这种状态带来的到底是焦虑还是平衡,更多地取决于当事人的心态以及他对自身学习能力和方式的认知。”
实际上,“摆烂”与“内卷”之间这种简单二元对立状态是符号化的结果——将复杂问题的答案简化为“是或否”的选项。这种符号化让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但当局者迷,困在“是或否”之间的人,看似主动地选择摆烂,实则在某种程度上被动放弃了自己不被定义的权利。
大众应当认识到,我们才是赋予“摆烂”定义的人,并非只能受其语义裹挟,毫无还手之力。资深职业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谈到,“我们的任务,就是捕捉和识别它,然后颠覆和重构它。”他解释道:“这就像你想要改变一个程序的属性,就需要对它的源代码进行拆包,这样你才能在具体的位置上重新定义和修正它,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被那个词汇聚集的、我们下意识所认同的东西所掌控。”
所以,当你下次准备摆烂的时候,不妨先感知一下“摆烂”此刻所指向的情绪。因为,当我们关照到自己具体情绪时,某种程度上它就被消解了一部分,我们就更能找回行动的主动权,找到适合自己的“开摆”角度。而这正是这些网络热词存在的意义。
小摆怡情,大摆丧志
“你对摆烂持何种态度?”在该设问下,有77.23%的同学选择了“小摆怡情,大摆伤身”,占据了该问的大比率回答。
在四川农业大学就读的刘慧同学认为可以将摆烂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短期的摆烂,就比如当你在一段很忙碌的时间过后摆烂一下,放松一下,这还是比较健康的。但如果你长期没有在做事情,(摆烂)其实会带来一种叫做负罪感的东西。”在武汉上学的汐汐也坦言,几次摆烂并没有给她带来愉快的经历,她说:“只是短时间的愉快。回看过去,就是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坚持下去。”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认为,“摆烂”更像是一个被动的行为,类似于纸牌游戏里的“托管”。“托管状态下,看起来好像你也很佛系,无欲无求的,但其实人在那种状态下有一种很虚弱的感觉,是被生活推着走的。”崔庆龙说。
来自中医药大学的牛奕雯同学也持相似的观点:“我感觉‘摆烂’跟‘佛系’在某种意义上有相同之处。适当摆烂,如缓解焦虑,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对任何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会使得生活没有目标和意义。摆烂可以作为调侃的玩笑,但是不应该真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她认为,沉湎于颓废的甜头而陷入逃避的恶性循环是不可取的,“间歇性摆烂,持续性努力,才是对待生活和学习应有的态度。”
小摆怡情,大摆丧志。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如果不断放任自己处于消极被动的放松之中,大摆特摆,反而会将自己置身于一种隐蔽的内在束缚中,使我们很难充分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人格,发展自我力量。正如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所说:“因自由产生的行动比因束缚产生的强制行动更加强大、有效。”若我们能在“摆烂”中获得暂时的休息与调整,能更容易地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或者能恢复精力、怀着更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与工作,摆一摆,又未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