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迷宫

—评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在博尔赫斯的著作中,常常出现许多有形的、无形的、抽象的迷宫,这些迷宫也是他小说中最具代表的意象。《小径分岔的花园》正是运用这种类似于棋局式的思维一层层展开叙述,同时下的每一步棋子都与另一方抵抗着,继而互相推进。就是在这样的写法与构思下,小说有了迷宫式的循环规律,事件总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循环,各个时间线相互缠绕,使得故事变得扑朔迷离,具有无限的可能。

小说的主体是余准在临死前的供词,这是对一次记忆事件的建构。开头又提到了《欧战史》,时间线一下子拉近到一战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之下。然而再继续读下去,“证言记录缺了前两页”这样含糊的字眼,又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回溯性的想象空间。之后的情节一边以嵌套式的形式环环相扣,一边又断崖式地在结尾留下高明之处。

我不禁感叹于作者高超的写作叙事技巧,同时也在时间的主题上陷入沉思。在余准和艾伯特博士的对话中,大篇幅地讲述了余准的曾祖父彭冣以及他那本比《红楼梦》人物还复杂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也是全篇的核心。而那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迷宫,小径分岔意味的就是时间的分流:每个事件的可能发展都扩散出无限的可能。书里头那些自相矛盾的章回,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雷同,透露着博尔赫斯的时间观。当一个人面临不同的选择时,排除其他,他最终的选择只是万千可能性中的一种。因而在冣彭的迷宫花园里,不同的分岔路口通往的花园的路是不同的,错综杂乱之下衍生不息,枝叶披纷,这也正隐喻出对于时间的把握,是基于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时间就被赋予了更加开放性的意义,就如同一张网,有多个分叉点,各时间线互相缠绕。书里所描述的两支军队行军的不同遭遇,是博尔赫斯用文学的视角,写出了两种不同价值观趋势下做出的抉择,也是对现实世界存在的不同可能性的透露。

同一时刻的我们面对未知的选择时,被分裂成不同的“我们”,我们做了无数的选择,无数的选择里有必然也有偶然。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是必然造就了现在的我,偶然又预示未来的我。而现在的这个我,是过去的无数个不同的选择产生的,对应着人从诞生到活在这世间,是独一无二的。平行时空下的我们不能够把明天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我身上,因为我是独立的我,始终如是。也是因为如此,当选择踏上那条小径时,便无法再回头,就像棋局上的落子无悔。

当我们自以为是无限空间里的国王时,又何曾想过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法摆脱困在坚果壳里的命运呢?确实,对于时间的探讨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过去与未来、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地带,人们正在用不同的视域去发挥无穷的想象。我们的未来都是遥远过去已发生过的某个思想举动的回声。在所有的巧合里,我们都不能仅仅惋惜于转瞬即逝,而是要在既定的时空里把握住机遇。

然而,在这座庞大的时间迷宫里,终点又何在呢?小说从头至尾贯穿着的一系列的死亡,兴许就是作者抛给我们的一个思路——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借助着死亡的循环,才得以构建出这座迷宫。要知道,毫无预兆的死亡不仅会发生在这三个人的身上,同样印证在所有人中。潮湿的迷宫花园里充斥着不同的人,他们的身影既分裂又重合,即使是不同个人的时间线,也都似乎摆脱不了死亡的终点。但,死亡就是时间的尽头吗?我觉得并不然,也许在时间的迷宫里,死亡的循环反而充当了生成性功能,孕育了下一个故事的发生。因此,在人生这本内容有限的书上,我们也能构建出无限的结局。

博尔赫斯无疑是伟大的,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中他独能以浓缩式的笔法,来写出繁复的哲学问题。他在这座“叙事的迷宫”里,给了每一个读者不同的视角,也给了我们更深刻的体验:时间永远分岔,通往无数个将来,迷途不是一种茫然,更是一种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