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不过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红色影视作品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例如《万里归途》《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这类电影的情节表达将红色主旋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立足社会现状与市场需求,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票房伟绩。这些影视作品走红的背后,年轻群体的贡献度不容忽视,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红色影视作品爆红现象的思考。

红色电影在过去年轻人的看法中是“缺少人情味”,虽然是按照真实故事改编,但人物刻画太过死板,太过突出英雄的正气凛然,让年轻人对英雄人物产生了“触不可及”的想法,久而久之红色电影受到了冷落。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红色电影对人物的刻画更加丰富,使英雄也有了“七情六欲”。“这些作品受到欢迎首先是因为真实,其中包括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生活和场景的真实”,陕西省电影协会主席张阿利说。《长津湖》主角中的伍千里,面对家人,有他的铁汉柔情;面对敌人,更有他的钢铁无畏。红色电影把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更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共鸣。

红色电影在年轻群体中持续走红,得益于视觉叙述的创新发展。以往的红色电影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制作技术虚假老套,编剧死板的思维写出片接寸附的剧本,这些因素使得过去的红色电影乏善可陈。但现如今的红色电影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制作技术,使得特效、道具、剧情更加逼真,在视觉上带来震撼的同时,使观众身临其境,在跟随电影重走先辈革命历程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去铭记历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可见,令年轻人为之动容的不仅是制片人的一片匠心,更是历史与当下的有机结合。

红色电影在推广的同时,也不断将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红色电影作为沟通桥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当代青年投入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干劲,以及对祖国浓于血的归属感、自豪感。《长津湖》中指导员梅生说过:“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我们的先辈没有害怕,他们怀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英勇无畏冲向敌人的阵地。现在的我们,同样肩负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担。祖国需要我们奋斗和献身。面临困境,人人都是英雄,人人都可以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人人都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红色电影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一直鼓舞着时代青年。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相信红色电影日新月异的变化,必能使年轻人感悟历史,更加自信展现出拼搏奋斗的朝气,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之奋斗,这是属于代代青年与先辈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