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医者初心 播撒爱和光明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赵桂秋教授



赵桂秋近照。


图为赵桂秋在为问诊者检测眼睛。



图为赵桂秋在与学生交流研讨。

图为赵桂秋在参加公益活动。


“现在我的眼睛又能正常看报纸看电视看手机了,非常高兴,感觉生活又有意义了。”来自吉林的今年70岁的金先生感慨地说。一年半前,金先生由于双眼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视力非常微弱,只有一点光感,即使用十倍放大镜,也难以看清手机上的字,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看不清高低,上下不了楼梯,在家也只能摸索地转转,根本不敢出门,整天长吁短叹,脾气也变得很差。

 

金先生在家人陪伴下多次到前往北京的医院治疗眼睛,但没有好转,医生最后建议他找找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赵桂秋教授,说也许还有重见光明的希望。他由衷地说,“最后幸亏找到了赵教授,她以高超精准的手术,使我终于又能再次正常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了。”

 

为几乎双目失明的金先生带来光明福音的赵桂秋教授,已经从事眼科工作37年,主要从事角膜病、白内障及眼病理方面的临床和科教工作,是我校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不久前,她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深耕眼科医学 勇做光明使者

 

“41年前,我刚上大学时,就进行了医学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时青春年少的我,就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志愿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赵桂秋说起从医之路时说,毕业工作后,她始终坚守医者初心,播撒爱和光明,一直奋斗在临床和科教一线。

 

在前来就诊的眼科患者,很多都是临床治疗的疑难复杂白内障病人,往往辗转多家医院,因为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引发爆发性眼内出血、眼球萎缩而进一步致盲,这些病人几乎无人愿收治。赵桂秋用精湛的手术技巧为这些老年人的疑难复杂白内障施行手术,让这些老人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特别为女性高发病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解除了她们的病痛同时建立了心理健康。

 

她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角膜病盲患者诊治并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为大量危重青壮年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减轻了国家、社会和无数家庭的负担,为这些家庭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创新实践中,赵桂秋在全国率先开展高科技水平的屈光性高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为大量的在工作岗位上伴有老视、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尤其是女性教师、医生群体恢复了光明,提高了工作生活质量,是广大女性患者的贴心医生。

 

从医37年来,赵桂秋已主刀完成复杂白内障手术2万余台,为10余万病人带来光明,为500多个先天性白内障的小病儿从盲和低视力中解救出来,让他们不再是残疾人,成为能够独立学习、工作的有用人。

 

现在,赵桂秋每一年都要做1000多例眼科手术,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这些患者,年龄最小的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最高龄是102岁的老人。“每当看到病人因为我的手术和治疗而重见光明,我都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赵桂秋说。

 

医研教学一肩挑 领跑全国眼科学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赵桂秋还始终坚持进行临床科研。作为一名角膜病领域的专家,她在角膜盲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道路上,立足学科前沿,不断攀登学术高峰。针对临床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药物匮乏、疗效差等问题,潜心研究感染性角膜炎致病机理并与药物结合,创新性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利用生物多糖包括海藻酸钠、卡拉胶、硫酸软骨素、白芨多糖等,研发角膜抗真菌缓释药膜和滴眼液,制备出适合眼表应用的新型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药物,转化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她的研究成果组成新的真菌性角膜炎的理论框架,该研究成果得到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因这些研究获“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岗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除了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赵桂秋还是一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乐于带教,以教为荣。”这是赵桂秋一直坚守的带教理念。几十年来,赵桂秋始终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医学大家为己任,在出色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倾心投身眼科学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白内障、角膜病等内容的教学工作。课堂上,她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手术台前,她手把手地悉心指导学生和下级医生成长成才。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涵养影响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的医者精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眼科后备力量和医学人才。

 

在她培养的学生中,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名、齐鲁卫生与健康杰青人才1名、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名、青岛市青年医学专家1名,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20人、硕士生94人,其中5人获山东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她亲自培养的博士有8位到国外深造,学成回国后有6位获得国家级课题共计7项,7位获得省级课题共计9项,成为所在医院和科室的骨干和中坚,成为国家及学科发展的强劲后备力量。

 

迄今,赵桂秋已主持真菌性角膜炎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省重点课题2项,所指导的博士团队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1项。由于对科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以及对角膜病领域的影响和推动,共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厅市级奖励16项,发表论文320余篇,包括眼科学基础研究TOP1杂志IOVS7篇,出版专著16部。

 

在临床行医的大量宝贵经验基础上,赵桂秋带领科室团队成员,潜心科研,孜孜不倦,带领科室获批眼科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山东省高校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重点临床专科,是山东省疑难角膜病会诊中心。她本人也由于精湛医术和突出贡献,担任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病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眼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不仅积极推动了青岛大学眼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也在全国眼科学中树立了一面鲜艳旗帜。

 

热心公益事业 播撒爱与光明

 

赵桂秋从医37年来,也一直热心关注公益事业。每年坚持在爱眼日、重阳节、春节等节假日深入老年公寓,为大量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义诊、科普宣传、送医送药。她都要去幼儿园、学校、社区、养老院,进行义诊,筛查视力,做眼科科普讲座,从未间断,传播预防眼病的科普,让更多的人远离眼部疾病。

 

赵桂秋是国际狮子会、中华医学会及山东省卫健委组织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中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多次作为国际狮子会中国视觉行动的国家医疗队山东队长和青岛市防盲治盲小组组长,到聊城、菏泽、德州、临沂等边远贫困农村地区完成 “白内障扶贫”任务。她还深入山东莒县、海阳、云南红河州、海南陵水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帮扶,将规范的科室管理、疾病诊疗理念和先进的手术技术带给基层医院。

 

在这些地方,有很多是缺医少药少设备的地方,手术不能及时做,好多患者的手术变成了疑难复杂的手术,甚至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加大了手术难度。为了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再现光明,赵桂秋总是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她完成的复明手术中,有五保户贫困人员,有孤寡老人,甚至有一家四口都是白内障失明者,因为没有条件做手术,以致有的病人双目失明在家很多年,需要别人来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这些人手术复明后,不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还能够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些老人在做完手术后,为他打开眼垫后,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东西了,经常含着泪要求再做第二只眼。

 

由于朴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临床业绩,赵桂秋多次受党和政府的表彰。她先后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十佳医师,获全省卫生系统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示范标兵,获中国医师奖和山东省复明先进个人,是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市巾帼科技创新英才,是青岛市第十届党代表。

 

“在我从医路上,我始终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炽热初心,始终铭记当初的医学誓言,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赵桂秋深情地说,在她心中,这束矢志做人间光明使者的圣洁之火,越来越鲜明,也越来越光亮,将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