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量身定制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样板



“敢闯,会创”是叶周敏创新创业的底色
在他尝试模拟野生环境,开创人工饲养大黄鱼新方式的六年里,学校一直是这位创业大学生最坚强的后盾。
2017年,还在工商管理专业就读的叶周敏通过学校的实践课程,“颠覆”了自己印象中的传统养殖模式,他了解到生态化养殖可以培育出优质大黄鱼!尝试转变养殖方式,从“浅蓝”到“深蓝”,他将内海养殖转向外海养殖。
2018年底,第一批品质优良的大黄鱼长成,短短几个月,首批大黄鱼销售一空,公司销售额迅速突破百万元。
2019年,大学毕业的叶周敏意气风发,加大投入,扩大渔场规模。殊不知,一次突发的鱼苗病情给他造成了近千万元损失。
一筹莫展之际,学校老师的技术支援为他带来了曙光。在叶周敏的创业过程中,他始终与学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保持紧密联系。2020年6月,学校物电学院何伟老师先后带着十几位专家到实地调研,将养殖经验与数字科技相结合用于实时监控鱼群生长动态和水域水流环境。
校企合作,养殖模式数字化升级,叶周敏公司起死回生。三年来,通过“接力养殖”、“鲜料回购”的模式,累计带动周边农户超过193家,帮助渔民增收1263万元。
学校科研团队还助力叶周敏开拓海参养殖产业,并通过政策指导、市场对接,帮助叶周敏加快品牌化建设。作为校企合作典型项目,渔场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也为学校有关科研项目提供了全新实践场所。
在学校,像叶周敏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还有许多,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更大支持、更广舞台,“创新创业创造”在学校蔚然成风。科学的课程设计,灵活的跨专业选课,对口的导师指导,完善的制度保障让众多创新创业创造的种子破土萌芽、竞相迸发。
“将文化传承负于肩上,载于心间”是兰郁颖的心之所向
兰郁颖来自霞浦盐田畲族乡,自小眼前所见、耳边所闻都是畲族文化的相关衍生。在还没来到闽江学院之前,她对畲族文化的印象只是日常生活所感。考进闽江学院,专业导师为她打开了一扇洞见畲族文化的窗户。
从此,她便和指导老师、畲族服饰非遗传承人陈栩进畲乡、入畲寨、访畲民,足迹“丈量”深藏在大山里的畲服文化版图,考察、调研、学习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并向当地留守儿童、妇女传习传统民族技艺。畲族传统服饰社会日常需求量小,且制作工期长,若能将其精华融入文创产品,定能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让畲族传统技艺不再压箱底,而是能够“活起来”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去年暑假,她报名参加校内新媒体培训班,学会了直播带货的各种技巧。何不让家乡“畲族瑰宝”也走出深闺?今年一放寒假,她便回到家乡——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一边向刺绣师傅学手艺,一边搜集、整理、研究畲族服饰文化,同时推广传习传统技艺,并教大家如何直播带货,增收致富。
短短几年间,兰郁颖所在的这支畲族文化团队设计、开发的畲族元素文创产品达75批次,其中学生获得畲族文创产品授权外观新型专利5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逐渐形成规模化系列产品。文创设计作品在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今年,兰郁颖还被评为福州市十佳青年文化传承保护人。
兰郁颖就像这校园里每一个不断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厚积薄发、逐梦前行的莘莘学子。近几年,学校深化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学生文明养成“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地合作的创新实验班,选择多样的主辅修制度,学校着力下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盘棋”,不断丰富铸魂育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插上“政治”“技术”双过硬的翅膀,帮助他们高飞远航。
“学以致用、技术为民”是丁世淦的初心
与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的相遇是丁世淦大学生活的转折点。这个中心是闽江学院嫁接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同设立的集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平台。
2018年上半年,分中心刚成立不久,彼时的丁世淦还只是个跟随导师埋头实验的大一新生。在导师刘兴龙的推荐下,他加入分中心,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实验员到学生项目负责人,丁世淦先后参加了水质检测无人船和渔船监控终端两个项目。在福建分中心学习期间,实验室老师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思路,带着学生潜心研发。他们主动了解渔业应急中心、渔民及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福州航标处等的实际需求,再由中心联合学校、企业及时进行设备研发,将其用之于民、造福社会。这个过程让丁世淦深刻认识到“技术为民”的分量,也让他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应用型办学”有了更深体会。“学以致用”的种子在他心底发芽、长大。
大学期间,丁世淦收获满满。他带着一个软件著作权和一项发明专利,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高分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继续研究无人船算法控制。
在丁世淦的大学故事里,本科生导师制、校校合作、紧锣密鼓的实习实践,产学研合作协统一体平台无疑是让他飞速成长的沃土。硕士期间,他迅速适应了高强度的实验室生活,紧跟导师脚步,又提出了一项专利申请。未来,他将选择回福建继续水上智能化设备研究,更好地服务海洋强省战略、造福于民。
三个不同的成长故事,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却有着同样的理想、同样的担当。他们是闽江学院1.6万在校生和20多万毕业生代表的缩影。不论是回乡创业,还是孜孜于文化传承,又或是科技创新,他们的成长伴随着闽江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上的探索和奋进,也见证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志的国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十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推动二级学院成立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通过专业共建、师资共享、课程共创、项目共研、资源共享等措施,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努力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积极培养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十年内涵发展,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十年来,学校专业数从42 个提升到61个,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22项教学成果奖获得省级荣誉,其中2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特等奖;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获奖25人次;4支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立项;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立项;获批省智慧高教试点重点培育本科高校;84个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获批各类省级教学平台21个;115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十年开拓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从理念到教法、课程到专业、师资到平台的全方位交叉培养体系,切实增强闽院学子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18项、省级项目229项;新增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项目1188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1金2银8铜、省赛16金21银39铜,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0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国赛1金1银3铜、省赛5金18银25铜;第四届中国(福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
面向未来,闽江学院将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应用型人才,要让青年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宣传部 李晓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