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政课”专栏

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传承中华文明历史

简短说明
2022 年 5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对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工院校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主渠道,要发挥积极作用。


2022 年 5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对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工院校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主渠道,要发挥积极作用。

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李大钊先生曾在 1924 年撰写了《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一文,充分分析了历史学对于人生态度的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可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更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基础学科,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则有必要吃透中华文明历史的真正内涵。针对理工院校学生中华文明历史知识相对匮乏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自然成为提高学生历史涵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概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亦应在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的前提下,更充分的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筑梦的功能,在教学中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重任。

二、理工院校传承中华文明历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主渠道,然而在整个传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自身历史知识匮乏。全国高校除历史专业的学生受过扎实的史学教育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受到的史学教育不全面、不系统,仅有个别高校的个别专业会开设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华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所以从整个接受教育的群体来看,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初高中时期所构建的历史框架,尚限于基本史实的掌握,鲜有自己观点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占全国高校总数一半以上的理工院校的学生所掌握的中华文明历史知识显然更为匮乏,一些综合性院校中的理工专业学生同样如此。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和学历不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理工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都受过本专业的系统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定局限,所以在专业课上学生获得最多的就是专业基础知识,很少接受到历史教育。因此,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任务就落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然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又不尽相同,如有擅长经济学的、有擅长政治学的、有擅长法学的,当然亦不乏受过历史专业教育的,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的讲授内容肯定各有侧重;另外,教师的学历构成、教学经验、个人性格等方面亦有一定差别。这些皆是影响理工院校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至关重要的中华文明历史同样不可或缺。目前仍有个别院校,尤其是一些理工院校仍未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一味的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性。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若想继续得到升华,必须掌握中华文明历史,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自身涵养的需要。

三、理工院校如何传承中华文明历史

如何在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中国文明历史,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制度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稳步发展的保障。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让从事该领域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学者进一步得到鼓舞。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在相关制度框架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融入历史知识的硬性规定却很少,往往只是一些纲领性的原则和意见,其内涵则需执行者加以丰富,进而造成各大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被忽略,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制定更为具体的规章制度极有必要。所以针对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在组织教材编写时应该强调突出历史的主线作用,且要说明其中应包括学科发展史、重要问题学术史等相关内容,以此来体现中华文明历史在每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将其规范化、制度化,达到顶层设计的标准,最终指导基层的教学和实践。

第二,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中主要突出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方面的内容,即使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也只能讲解中华民族近代之后 180 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史尚不能全面呈现,其他课程对中华文明历史的涉及更是微乎其微,面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历史知识欠缺,正确史观尚未成熟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充分讲授所任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回顾一下每门课程的发展史及其与中华文明历史的渊源,进而彰显课程厚重的历史基础,突出历史知识的不可或缺性。

第三,加大扶持力度。面对理工院校大学生中华文明历史知识相对匮乏的现状,高校作为具体执行者,其作用更直接、更具体。理工院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此外,理工院校更应制定适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又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框架,最终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历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传承。

1930 年,陈寅恪先生在其《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曾告诫清华大学:“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如今之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则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大学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院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文明历史传承好、发扬好。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在理工院校这种责任和义务主要落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应同向同行,与大学生共同“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