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青”鸟传音 同心逐梦绘“疆”来———专访学校新疆“推普”教师团队


一个志愿服务团队,一场文化润疆工程。从山东济南到新疆喀什地区,跨越四千公里的文化交流,将山青师生与英吉沙县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紧密联系起来。2022年7月,学校文化传播学院派出一支由八位骨干教师和六名优秀学生组成的“推普”团队,远赴新疆喀什地区,在英吉沙县展开了为期十天的线下集中培训。

教育援疆,推普先行。此次培训共有英吉沙县的200名教师参与,他们期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普通话教学水平,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当地中小学生讲好普通话,改善当地教育质量。宋志君老师告诉我们,“教学成果的量化是最值得一提的事情。”经过十天的推普培训工作,学员们的普通话等级均提升了一级,甚至有将近一半的老师普通话等级达到了更高的水准,超出团队最初的推广预期。

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接到任务后,团队的田钰佳老师曾与省语委进行多轮沟通,提前四个月便开始对接手续、敲定细节。”王杨老师还告诉我们,“为保证培训质量,团队成员专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教师的发音特点进行过多次研讨,制定了周密的课程计划。”甚至通过第一天培训的摸底测试和调研了解情况后,当晚又立即调整课程学时的安排,及时更改侧重点。老师们表示那时的课程表已经是修改后的第八个版本。在介绍学员情况时王海燕老师提到,“开始教学后我们才发现,有些学员并没有学过汉语拼音,所以必须从最基础的内容教起。”针对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人一策”的原则,对学员逐一进行发音指导,根据他们的发音问题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定期记录与反馈,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实效性大大提高。所以在此次“推普”工作结束后,学校收到了来自4000公里外喀什地区教育局寄来的感谢信,不只是对学校团队成果的感谢,更是对培训工作的肯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历经14小时的奔波周转,第二天必须要马上站上讲台;每天十个课时的课程安排,将近八个小时的授课时间;大龄学员兼顾家庭导致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即便困难重重,团队所有成员都不曾轻言放弃———课程紧张便缩短自己休息时间;学员上课不积极会严格督促;遇到特殊情况及时换位思考并安排补课。“虽然整个过程非常艰难,但是看到学员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并且变得越来越自信时,我们每位老师的心里更加坚定了要教好他们的信念。”在回忆志愿工作的点点滴滴时,郝翰老师的眼中仍透露出责任与担当。同时王海燕老师也自豪地说:“过程的确很辛苦,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项光荣的志愿工作,如果明年还有这种活动,我还会再次参加。”

十天时间,筑梦架桥,是语言打破了隔阂。团队成员表示此次喀什之行中所有的收获,都来自学员炙热的情感。字句之间,成员们付出的是真心,交换的是感动。“最后一天上课时,每位学员自发地向我们馈赠当地独特的民族帽,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幸福感。”采访时李旭峰老师激动地表示。大多数学员与团队老师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语言的推广、深厚的友谊不止停留在新疆,也传回了山东,正所谓“语言之花,新鲁同开。”

讲好山青援疆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队成员们的教育信条。在这十天,普通话不再只是一门国家通用语言,更是一条纽带,一条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是一座桥梁,一座跨越时间与空间、让各民族心手相牵的桥梁……未来,学校也将持续深入推进与喀什地区的合作,继续以服务国家事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发挥山青特色优势,整合人才资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