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近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京发布。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又一次领跑非“双一流”高校,在2020年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以2.221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12位;含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的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达到6.248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31位。
一组组数据在工大(科院)人“朋友圈”广泛转发。
“一院一基地一园区”正式入驻德州市天衢新区,校(地)合作盘活德州市太阳能小镇19.2亿元闲置资产……
首创设立“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先后与全省13个地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21个市区县建立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基金,规模达到8600余万元/年。
“近年来,齐鲁工大(省科学院)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努力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发力,主动瞄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频频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教产融合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把科技成果写在齐鲁大地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说。
破除制度藩篱,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省科技创新大会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作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如何破除制度藩篱,更大程度调动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从事发明创造?如何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
“象牙塔”?
推动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破解产业和学、研“两张皮”的问题,营造更加鼓励产学研协作的健康环境。“在过去,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单纯追求高水平论文、高水平成果、发明专利,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问题;企业则追求市场、低成本和高利润。两者的目标不一致,显然是不同步的,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科研管理部部长舒明雷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为全方位解决教师和科研人员不愿主动创新、不会成果转化、做了不划算的疑虑……我们首先做的是完善顶层设计,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出台了《关于推进落实产学研结合示范的意见》,对校(院)服务经济发展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全面布局。制定了《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正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的补充规定》,对科研人员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或者股权激励,提高相关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刘贞先介绍说。
近些年,校(院)创新社会服务的制度体系,相继出台了《一流社会服务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对成果转化的流程、过程管理及收益分配等进行了规范管理;制定了《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实施细则》,对基金项目的来源、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等进行了规范管理;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办法》,有效地保护学校(科学院)知识产权,鼓励了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积极从事发明创造,充分保障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吹响了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创新科技成果转换的冲锋号。越来越多的校(院)科技成果到地方企业转化落地,越来越多的校(院)专家、教授到企业开展服务,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单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支持项目一项,已累计立项168个项目,其中学校(科学院)投入6055万元,地方政府支持8040万元,引导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近4亿元,实现校(院)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额15162万元,真正实现让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落地生“金”。
瞄准市场需求,加速科技成果“纸变钱”
走进青岛罗梅森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光致发光与荧光传感检测团队”负责人姜子可拿着手上的几款在线式荧光溶解氧传感器介绍说,“溶解氧、CO2以及pH值的测量在多个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仅溶解氧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就包括食品发酵、养殖、环境监测、污水处理、科学实验及农业互联网等领域。”但是荧光传感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多以科研和发表论文为主。因为产品技术含量高且属于新型技术,真正达到产业化水平的较少,基本以国外垄断为主。
面对国内传感器市场需求量巨大、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姜子可率领团队着眼于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突破了氧、CO2、pH传感膜研制、污染物传感器研制、信号校准等多项核心技术,解决了指示剂泄露、响应慢、灵敏度低等问题。据悉,姜子可团队所研发的溶解氧、CO2、pH荧光传感器可实现单点探测和2D可视化功能,具有快速检测、精度高等优势,具备了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的优良性能,以绝对的性价比优势打破国外垄断困境。
提到产品未来的市场应用前景时,姜子可介绍说,“产品现阶段已经投入部分市场应用了,目前接到的客户订单里,应用领域主要是水产养殖、海洋牧场等。国家的水产养殖面积在1.2亿亩,按70%需要使用溶氧监测探头计算,就是8000万亩,其中每10亩需要使用一只溶氧监测探头,仅在水产养殖领域就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这是齐鲁工大(省科学院)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纸变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发力,由被动的‘接单式’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正成为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科研团队人员的一致追求。”王英龙说。
学校(科学院)成立省管一级企业“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校(院)资本运营管理平台,形成了“科技+基金+产业”转化模式,趟出了一条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青岛罗梅森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成立于2020年12月,获得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72万元,仅1年就实现合同收入1000余万元。创新转化模式,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
“在过去从科研到技术再到产品,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科教融合以来,在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只要你有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通过遴选、采取形式多样的转移转化模式,就可能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完美转身,实现它的最终价值。”姜子可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说。
齐鲁工大(省科学院)长期以来持续发力,深入推进“科教产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工大(科院)模式”。
比如,构建了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由政府、校(院)、企业三方联合出资,建立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有效促进学校(科学院)科技成果到企业落地转化;构建了“科研—中试—产业化”的中试模式,以项目立项形式支持由技术到产品产业化的中试定型环节,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链条;构建了“科技+基金+产业”的转化模式,依托在校(院)设立的中国(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山科集团作为资本运营管理平台,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基金,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办企业提供第一笔资金支持,有效解决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钱袋子”问题;构建了服务地方的“德州模式”,共同打造“一院一基地一园区”;构建了全链条网络化“苗圃—孵化—加速器”服务支撑模式,孵化器以孵化初创期企业为目标,从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加速器,加速器以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为目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随着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创新模式和特色平台的不断完善、成势,一大批科创团队、孵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齐鲁大地拔节生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选择就地落地转化。近五年,仅依托山科集团就累计创办科技企业70余家。目前,山科集团拥有控参股企业116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级“瞪羚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省级研发平台17个,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种跨学科、跨单位的全链条网格化的服务支撑模式,正在使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连接驶入快车道。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光电学部激光研究所伺服压机项目拟以知识产权作价6000万元实施投资产业化和材料学部气凝胶项目拟以知识产权作价4700万元实施投资产业化。”山科控股董事长董火民说。
如今,校(院)科技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领先业界的硬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层出不穷,科教产优质资源在校(院)改革的加速催化下持续释放澎湃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工大(科院)智慧”和“工大(科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