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 所以我在


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零时已过,辅导员仍在核对学生信息

饮食服务中心全员上阵加班加点

安保人员守牢校园封控第一道防线

志愿者勇毅逆行积极参与

校医院连夜进行核酸检测


2月24日,新学期第一个周四下午,校医院防疫科张凤梅医生正悉心处理新学期返校学生临时留观数据信息,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看到这个颇为熟悉的来电号码,张凤梅不自觉地眉头微皱,一种专业直觉涌上心头。“学校西校区有2名北京市通州区确诊病例的同车厢密切接触者,鉴于学校内人员较密集,风险较大,为避免出现疫情扩散和外溢,建议学校采取防控措施……”电话那头传递过来的清晰指令让张凤梅一时有些紧张不安,但出于职业敏感和对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的熟知,她立即拨通电话,向校医院院长汇报了这一情况。由此,一场彰显大爱与担当的校园防控接力开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没有慌乱,学校的应急处置预案详实完善。”作为上任不久的校医院院长,韩长江谈起当天的场景历历在目。面对着上任后的首个“大考”,他清楚自己和所在部门肩头的压力。第一时间向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与学工、安管、教务、后勤等各相关部门对接,等待驻地疾控中心专家进校,共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尽管事发突然,但一切都在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渐次推进。

按照分工,学校疫情防控11个专项工作组各司其职、立即行动,迅速进入“战备”状态。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各专项工作组召开成员会议,通报事件进展情况、制定各专项工作组工作方案、分析研判校园封控管理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应对举措、研究落实驻地疾控中心防控建议,每一个议题都影响事件走向,每一个选择都事关师生切身利益,会议和各项前期工作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随着学校《关于校园实施封控管理的紧急通知》第一时间发出,山理工度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

“山理工隔离天花板”

如果说第一天是对应急决策的考验,那么紧接着就是对学校各相关领域执行力的现实检验。

封闭学生的日常起居饮食怎么办?未封控的学生怎么管?正常教学如何开展?密接、次密接人员信息流调如何排查?接下来的一切都是对学校作风、能力、智慧、效率发出的挑战。

伴随着黎明第一道朝阳,承担主要任务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全员到岗,以实际行动践行岗位誓言,为危急中的全校师生筑起一道道屏障。

“守好学校的第一道关,就是我们的责任。”封控通知下达后,首先感受到压力的就是校园安保,安管部门和全体校园保安更是以应战姿态积极应对。全体校园保安当日凌晨全部集结完毕,并针对封控情况进行细化研究,明确分工。按照要求,学校将西大门作为对外物品运送等的唯一通道,尽管学校实行了封控,但是为确保校内日常运转,每天还是要有接近600辆次的车辆需要出入、登记和消杀。“工作忙点累点都习惯了,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说到这里,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年近50岁的保安董博立不禁眼含泪花,“大家都在一线操心熬夜,都是为了学生,我们年龄大了,出点力受点屈都是小事。”没有精美言辞,却最直抵人心。

王喆是校医院一名防疫物资管理员,原本应该下班休息的她,接到通知后主动放弃轮休,和全体医护人员一起加入新一天的工作中。特殊时期,防疫物资需求量大,短短时间,她共计清点发放各类物资10086件,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为预防临时需求,王喆就吃住在办公室,实在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下。一轮轮的核酸检测、一遍遍的流调分析研判,她和同事们坚守一线,2天时间,完成了15000余人次的核酸检测。看到全员阴性的检测结果,王喆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作为一线学生教育服务者,全校193名学工人员全部进校到岗,24小时备勤值班,成为3万余名学生的坚强依靠。“3天时间我睡了4个小时,可我却清醒得很”,牵头负责配合开展流调的学生工作部韩智利老师说到这里淡然一笑,“从偌大的校园中找到两名学生的行动轨迹和次密接人员真的是大海捞针。”根据流调报告,他们根据时间段和不同场景,分类梳理出了三大类型26种情况,其中12种情况借助大数据分析,14种情况通过学校APP向全校学生发布流调信息采集,汇总筛选50余万条数据,调取各类监控视频600分钟,一帧帧识别,为疾控中心后期研判提供了坚实依据。徐晓艳、郑玉芬是2座封闭学生公寓的门卫,由于无法下班回家,她们连续在楼内工作105个小时,除了做好楼宇管控、学生生活服务外,还承担了平时本应由保洁员完成的楼梯、走廊、公共卫生间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面对褒奖,不善言辞的徐老师只有一句:“没事没事,应该的”;辅导员们更是将“爱学生”演绎到了极致,他们舍弃家人幼子,直接住进学生宿舍,有的干脆就吃住在办公室,和学生身心相伴,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各种需求。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辅导员朱峰,爱人因公在外,家里两个孩子无人照看,但她仍旧在一线日夜奋战,28日上午在工作中因劳累过度致胆囊炎复发,呕吐不止,被紧急送往医院;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王菲每天坚持到公寓楼为学生发放防疫物资、隔离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全方位温暖被封闭学生,一张她与学生隔空比心的场景一时间让众多师生泪目;还有拥有“超人体质”两天睡了4个小时的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刘曌阳……以及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的辅导员,他们用自己的肩膀脊梁扛起了学生们口中的“山理工隔离天花板”。

“隔离餐好好吃”“叔叔阿姨辛苦了”,看着满屏的学生留言,负责学校食堂的刘文秀老师红了眼眶。殊不知,为了学生的一日三餐,饮食服务中心付出了超常的努力。自24日接到学校关于封控管理的通知后,饮食服务中心立即行动,各岗位人员当晚开始陆续返岗,截至次日凌晨3点,400余名食堂员工全部到位。人员众多,集体宿舍无法全部安排,连续两晚,许多人随身携带被褥铺盖,办公室、小舞台,甚至冰冷的餐厅地面都是他们的休息床。第三餐厅面点师谢磊,从24日凌晨接班后,一直坚守在工作台前,持续工作28小时,短暂睡了2个小时,又开始准备午餐,“能让学生一早吃到热乎乎的早饭,咱困点累点怕什么”,淳朴的言语饱含深情。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吃好,饮食中心一直强化危机意识,立足于“有”的标准,提早购置了各种打包饭盒、塑封机等,提早制定菜谱,确保餐餐不重样。“我们保证配送的所有餐品全部手工现做,绝不让学生吃到一个速食半成品”,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杨嵩先对此满是自信。

致敬未来

随着解封通知的到来,全体师生再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彰显了山理工人的作风与豪迈。迈出封闭的8号公寓大门那一刻,化学化工学院的钟雨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谢,感谢,真的感谢,感谢学校领导、老师,感谢各位志愿者,感谢每一个为我们操心服务的人,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一定要珍惜在校的时光,努力学习,好好生活,有机会一定也要参与志愿服务。”

此时此刻,我们也要向坚守岗位的各部门致敬,是你们的恪尽职守,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我们要向全校的志愿者致敬,是你们的勇毅逆行,成为这个校园里最难忘的发光背影;

我们要向各位教职工亲属致敬,是你们的理解奉献,让我们坚定信心打造温馨家园;

我们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致敬,是你们的同行陪伴,让我们前进路上风和日暖。

最后,让我们再次向全校师生致敬,你们每一个“有爱”的举动、每一句“我在”的应答,都是这个时代最有力的节拍,是“作风建设年”最为真实生动的样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也必将早日实现。

后记:为成此稿跟随采访的这段时间,每天都与温暖和感动相伴。面对眼前众多的素材,愈发感觉手中纸笔的无力和有限。每个单位都蕴含着光和力量,每个人身上都有爱和善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学校一路走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是学校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校党委加强作风建设———以铁的作风抓落实的生动注脚。他们犹如涓涓细流,但汇聚一起却可以激荡成为大江大河的磅礴力量。

图片由学校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