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 理性看待新兴职业


“岁月鹜过,山陵侵远”。时代的疾风席卷而过,裹挟着职业前景向多元化趋势进发,新兴职业乘时代之风应运而生。

就业为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新兴职业更是植根于经济发展的土壤,成长于时代进步的潮流,绝非凭空出现。

近年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相关就业机会日益增加;传统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职业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等新岗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康照护师、整理收纳师等走进日常生活……技术进步带来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新陈代谢,这是中国经济转向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给予新兴职业的一席之地,更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更多选择。

就业形态加速发展,对短期就业冲击、培育新增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就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疫情期间,以教育在线、直播带货、生鲜电商、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新职业加快成长。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络主播……这些职业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成为稳就业的坚实力量。

然而,新兴职业乘风而起,似藤蔓攀附高树,高树一折,恐遭考验。在线教育中,有网课老师被屏幕后方险恶之人谩骂的惨剧;直播带货中,因提供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并不鲜见……有人说:“对不文明、不守法行为的骄纵,无异于另一种围观式的‘座霸’犯罪。”新职业虽然受时代宠爱,但乱象频发,应有制度与技术保障作为后盾。首先,科技应提供强大的保障,保护从业者的同时也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其次,社会保障部门应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尽快出台新兴职业管理标准;最后,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新兴职业所提供服务的监管和指导,以防止扰乱市场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