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作尽责为师生尽心

——校医院张萍医护团队工作纪实


有一种敬业,锲而不舍。将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总疑心还可以更完善,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为此,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有一种奉献,忘却小我。将最深的思念、牵挂放在心底,眼泪流回心里,微笑挂在脸庞,为师生安全健康舍小家顾大家。

有一种热爱,深入骨髓。将专业所学发挥到淋漓尽致,忘我而近乎执拗。

有一种追随,义无反顾。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甘心情愿一路相随。

这种精神与信念,正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医院张萍医护团队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高校校医院基本只能满足最基础的诊疗需求,但却是师生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山一大校医院以张萍院长为代表的全体校医院医护人员敢“拼”敢“搏”,关键时刻“狠”得下来,危急时刻“冲”得上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全体校医人将敬业奉献贯彻到底,所谓“医者仁心”,有了实感,有了具体的形象。

“校医院工作忙碌而充实,让人成熟感满满”

疫情影响、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首当其冲的便是医护人员,无休班、连续上夜班、忙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正常上班……已成为校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陪家人吃顿饭了。”谈及近期的工作日常,白薇大夫感慨地说。白天夜晚无缝衔接工作、线上线下密切联系师生、校内校外沟通联络,他们承担着疫苗接种、核酸检测、信息摸排、数据上报、防控知识科普……疫情防控“一条龙服务”毫不为过。34 个人的医护团队守护着全校两万多人的安全健康。

新冠疫苗接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校医院除承担校(院)师生的疫苗接种外,也承担了周边社区居民、上级卫生部门委托单位的疫苗接种工作。年初,校医院协助槐荫区疾控中心,承担了十几个养老院、一个部队、两个精神病医院 700 余人的疫苗接种任务。从年初八开始持续三天,医护人员早上 5:30 驱车前往,由于疫苗接种单位分布不一,“我们两三个人一组,又是‘路盲’,这几天都是忙到晚上9:00才返回。”

反复的应急演练是遭遇突发事件有条不紊处置的保障。而演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需要仔细斟酌。据白薇大夫介绍,前期,校医院针对一个演练场景如何科学精准有序处置,就更新了十几个版本,及时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做到演练流程顺畅、具有可操作性。每天 11:00-12:00,张萍院长会与大家将演练中发现的问题集中讨论,完善细节步骤,商讨解决方案,只为让演练更接近真实场景,尽可能还原真实场景。直到今天,全流程演练脚本还在持续更新中。对他们来说,没有最完美、放之皆准的演练方案,只有根据演练场景、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阶段性的演练脚本。春季学期开学之初、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校医院已在济南主校区、泰安长城路校区演练多次,“学生打趣地说‘你好,白大夫……’,已成为固定台词。每次演练,您都是医护人员的固定角色。”白薇分享了学生与她的对话,其中透露出的是学生的信任、依赖。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按照上级防控要求,校(院)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中午 11:00,我们接到核酸检测任务,下午 2:00 就全部到位。虽是周末,我们全体人员在岗,很快就做好了准备工作。”白薇大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两校区两万多人的核酸检测并不是轻松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全体校医人连续数天穿着防护服,核对信息、采集核酸、送交样本……每天重复机械性工作。由于校医院准备充分,全员核酸检测并没有在技术层面给校医院带来挑战与考验,却对医护人员的体力、精力造成较大消耗。“我并不是一个爱运动的人,近段时间微信步数 15000 至 20000,已经成为常态。”白薇大夫说。

学生日常核酸抽检,在全新的信息录入系统投入使用后,已开展得有条不紊。据张萍院长介绍,日常抽检之初,仅信息核对一项就要耗费医护人员大量的精力。“我们根据各学院上报的抽检名单进行信息核对,学生不按规定时间来的,来抽检的学生学院上报的名单上没有的,本来今天检测、第二天过来的……各种意外情况,给信息核对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济南主校区护士长陈菲菲,对抽检初期的状况印象深刻。完成当天的核酸检测,与信息一一对应起来之后,往往已是凌晨一两点,他们一刻不耽搁再将样本送往检验机构。而在此过程中,两校区大范围的核酸抽检,需要对本就人数稀缺的医护人员,进行重新分配。据张萍院长透露,初期,泰安长城路校区核酸抽检人数多,有经验、有资历的医护人员都派驻在此,“95后”年轻医护人员“留守”济南主校区。

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不熟悉工作流程,济南主校区核酸抽检工作一度效率不高。“我们五六个人都是 95 后,没有经验。工作之余交流时,发现泰安长城路校区检测效率高、无差错,就想着向他们取取经。”他们利用吃饭时间、工作间隙、休息时,手机开免提,向前辈沟通交流,说明遇到的困难,言明心中的困惑,五六个人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慢慢成长起来。“年轻人有干劲、有冲劲,成长也快。”张萍院长如是评价他们。如今他们已然褪去稚嫩,通过实战与磨炼逐渐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

“不为别的,只想把工作做得更实一些,更好一些”

安全无小事,对校医院来说更是如此。涉及师生安全健康,校医院总是慎之又慎。泰安长城路校区护士长李娟对此深有体会。“校医院工作琐碎,却要求严谨,事关师生安全容不得半点差错。”

学期初学生返校时,李娟等医护人员提前一周就为返校疫情防控做好了准备工作,消杀物品、防护服数量、医疗垃圾处置等有条不紊。返校持续两天,每天 6000 余名学生返校,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整个返校流程进行得井井有条。

此外,每一个关乎师生安全的环节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临时留观点、隔离区的布置,该区域内医疗用品的配置,医护人员的配备等,每一个细节,校医院考虑周全。据张萍院长介绍,全校(院)190 余个临时留观点,每天消毒消杀,监督检查从未间断。泰安长城路校区 60 余个隔离点,总有各种发热原因而住进来的人员,每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房间入住。一般三天三次核酸检测阴性,才可出隔离区。这期间的饮食起居,校医院全程负责。正如那句医者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们用心用情用力践行着。

校医院组建了多个微信工作群,实时掌握临时留观点、隔离区情况。哪位同学、什么原因、何时入住隔离区,全体医护人员精准掌握每一名隔离人员的相关信息,以便明确其隔离期间的科学防控措施。翻看张萍院长的群聊记录,每一个病例都有始有终。对发热师生生活照顾、病程跟踪、心理疏导,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每一个与我们有过深入接触的学生,都对我们报以感谢,让我们深感欣慰。偶尔遇到学生不理解、不配合,只要耐心解释说明,也都能给予理解与支持。”张萍院长对待学生如亲人,总想竭尽全力为他们服好务,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她曾笑言,校医院现在承担更多的是服务职能,而不是诊疗单位。让学生有安全感、归属感,让他们信任与依赖,张萍院长为此倾尽全力。

在校园严格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生感冒发热,一律转诊医院发热门诊。病情不分早晚,往往突如其来。泰安长城路校区曾有一名学生凌晨 4:00 发热 40 ℃,校医院医护人员接到电话毫无怨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护送学生前往医院就诊。这样的情况近乎每天都在上演,深夜、凌晨,无论早晚,无论是否忙碌,校医人总是奔赴而来,给学生最大的守护与安慰。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理解就有疑问,有配合就有抗拒。“有时我们特别清楚学生发热,只是普通感冒引起的。但当下校园疫情防控容不得半点松懈,发热就要转诊至发热门诊,学生会不理解。我们只能做好解释工作,请学生理解与支持。”张萍院长谈及此,眼神里免不了委屈与辛酸。更多时候,她总是充满能量,给予自己,更多的是给予团队成员。

“从未把她当领导,而是当成朋友、姐姐”

医护人员聊到自己的工作,分享自己的感受时,也曾因想家、想孩子而忍不住潸然泪下。眼泪似会传染一般,令在场的医护人员“破防”。“我儿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他成长的过程,我接送他上下学不超过三次,总觉得对他有所亏欠。特别是近期,校园疫情防控任务繁重,对家庭根本顾不上。老公承包了所有的家庭琐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煮夫’。很感谢他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无后顾之忧。”刘寒冰聊起家庭、说到孩子忍不住感慨。“工作苦点、累点都是次要的,就是想孩子。”……聊起这个话题,校医人泪腺像被触发一般,一发不可收。

想到家庭、孩子,也就触及到了校医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工作中雷厉风行、坚强果敢的校医人,此刻还是会忍不住感性。当他们平复情绪,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人之常情,谁又能免?张萍院长以最大的包容与体谅,理解疏导团队成员的情绪抒发。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张萍与团队成员之间,早已建立起默契,不把情绪带入工作,投入工作的他们理性而认真。这与张萍院长在团队中的“主心骨”“精神支柱”作用分不开。

“每当看到年轻的他们,思想有波动时,我都会及时开个会、提个醒。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生活上尽量给予安慰。”张萍院长的团队管理情理并重。“总想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工作中‘挑刺’‘找茬’,对他们很严厉。”张萍院长总带着“望子成龙”的家长心态,对待团队成员。“我从未把她当领导,而是把她当成朋友、姐姐。”刘寒冰提到张萍院长,满怀真诚地说。

提到团队的每个成员,张萍院长如数家珍。“每个成员都很懂事、很能干,各有优点与潜力。能够挑大梁的中医大夫李春莹、刚入职不久却凡事冲在前的张哲、负责物资入库管理工作的刘聪、负责药房工作的王乐等等。提起他们,张萍院长像打开了话匣子,有称赞有肯定有心疼。

张萍医护团队的爱是双向奔赴的。团队成员在分享工作感受时,不经意的表露往往最真诚。“萍院在生活上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我们有存在感,有价值感。”“凡事总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是我们的‘大家长’”“春节当天,主动在校 值 班 ,晚 上 就 把 会 议 室 的 两 个 沙 发 拼 在 一 起 休息”……

张萍院长总是精力充肺,充满正能量,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人。正是这种敬业奉献,凝聚成一种精神,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鼓舞激励着校医院的每一名员工,为工作尽责,为师生尽心,为守护校园安全倾尽全力。“希望把校医院打造成一级综合医院,争取成人接种门诊资质,申报智慧型门诊,满足师生更广泛的诊疗需求……”关于校医院的未来发展,张萍院长满怀壮志。

至今张萍院长的嗓音还是沙哑的,她的手机铃声、微信提示音不时响起,工作一如往常,忙碌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