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名校内外导师走进学校1000余支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大手”牵“小手”传承知农爱农“家风”
“老一辈农学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生产需求,创制的100余个小麦品种和技术覆盖过半中国麦田。现在孔老师带着我们传承知农爱农‘家风’,我们也要为打造小麦中国‘芯’添砖加瓦。”12月9日,刚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夺金的“麦麦相承”团队负责人、农学院学生吕忠璠,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们的强农兴农梦。
“麦麦相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已成立五年。这些年来,孔令让教授指导他们在研究中找到破解小麦癌症的 “基因密码”Fhb7,并由此创制了首个携带抗赤霉病Fhb7基因的小麦新品种 “山农48”。孔令让常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多次强调中国人手里要端稳自己的饭碗。党的要求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如今,该团队正努力把“山农48”小麦新品种送到田间地头,让更多农民受益。
党委书记徐剑波说:“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鼓励教师引导创新创业团队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找准、弄清努力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强农兴农中锤炼党性、砥砺品格、知行合一,以过硬本领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近年来,学校选聘284名校内外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兼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让他们走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
“导师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全方位引导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于振文等名师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和学生谈成长成才;张民、陈学森等专家教授带领学生到基层调研,围绕乡村振兴做创新创业实训等;青年教师也积极帮助学生打造参赛项目等。”学工处处长王群说,“学生在老师言传身教下扛起强农兴农使命,成长为行业后起之秀。”
每年,学校1000余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万名青年学子跟随老师步伐,走进企业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示范推广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把生产难题带回实验室,以科研创新寻求答案。“以螨治虫”团队负责人、植保学院学生张娜表示,现在她明白了闫毅老师为什么常说 “能够帮企业、农民解决难题的研究才是接地气的、有用处的”。
现在,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经常捷报频传。学生每年拿到百余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百项,尤其今年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争夺赛成绩更是取得新突破,学生团队斩获4项金奖、4项铜奖,金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2位、山东省高校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