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果实现中国葡萄酒酵母从0到1的突破


本报讯 5月23日,记者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持召开的“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成果技术鉴定会上获悉,由我校葡萄酒学院刘延琳教授团队研发的2株本土葡萄酒酵母及其产业化成果实现了中国葡萄酒酵母从0到1的突破。

针对我国葡萄酒产业长期以来依赖品类单一的国外葡萄酒酵母这一困境,从 2000 年开始,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刘延琳教授团队 20 多年坚持不懈进行本土酵母的收集、鉴定、挖掘、优选,建立了保藏2万余株本土葡萄酒酵母的种质资源库,开发了典型特征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功能细分的系列本土酵母菌种 30 株。经过研究测试,CEC01 和CECA 这 2 株中国本土优良葡萄酒酵母菌种具有耐受力强、发酵力强、香气表达力强等特点,率先于 2013 年进入产业化应用,现已实现对进口葡萄酒酵母30%的国产化替代。目前,这2个菌种生产的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已批量出口至欧洲传统葡萄酒主产国,提升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陈坚,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白逢彦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突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国葡萄酒酵母长期以来依赖进口酵母的“卡脖子”技术隐患与产业风险,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微生物种业”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填补了我国葡萄酒酵母从自主研发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推广等一系列空白,对推动我国葡萄酒产业科技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成果由我校主持,联合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宁夏大学、御马国际葡萄酒业(宁夏)有限公司、上海鼎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10 件,推广应用到上千家葡萄酒、果酒企业,覆盖 30 多个省区,为增加果农收入、促进产业扶贫、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