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季里的山农力量


  
       德州市夏津县为黄河故道,以沙土地盐碱地为主良田少林地多。植物保护学院姜淑霞教授推行林下种植大球盖菇,以菌养林,以菌养地,林菌互补,农民增收。每亩地消耗6吨秸秆,产出4000多斤美味的大球盖菇,亩产值超过2万元。该公司的蘑菇远销北上广深,深受消费者青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就业增收。林下大球盖菇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
       图为姜淑霞教授在夏津县指导山东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百亩大球盖菇取得丰收。


  
        东营市河口区牛庄镇耐盐碱大豆喜获丰收。农学院张大健教授利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耐盐碱大豆新品系,在东营的盐碱含量高 达0.3%的百亩盐碱地上成功试种,亩产量高达500斤,最高达550斤,显著增加了当地农民经济效益,缓解了我国大豆供需矛盾。


  
       农学院花生育种团队始终以花生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已育成34个花生新品种,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为我省花生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核心支撑。在山东农业大学岱岳区花生育种田,农学院刘风珍教授与研究生一起收获并筛选评价团队最新培育的新品种,将继续为农民朋友提供更多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徐静教授推行“超薄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指导农民掌握和使用绿色环保地膜新产品和新技术,帮助种植户选用花生专用超薄全生物降解地膜,配以新的覆膜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最高亩产六百多公斤,同时解决了长期覆盖普通聚乙烯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图为威海海阳花生种植基地农户喜获丰收。


  
       园艺学院姚玉新教授推广“葡萄早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指导企业适地适栽,选择优良品种,调整种植模式,发展葡萄避雨栽培,配方施肥、合理灌溉,实现土肥水精准管理,第二年葡萄亩产量超过4000斤,品质优良,实现早期优质丰产,每亩纯收入突破6万元。
       图为姚玉新指导的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盛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阳光玫瑰葡萄喜获丰收。


  
         图为日照市五莲县汪湖镇大胡村设施桃树喜获丰收。
         在园艺学院李玲教授技术指导下,五莲县设施果业发展迅速。设施桃采用课题组选育的早熟、高糖系列品种“鲁油3号”“鲁油4号”等,配套“一根棍”栽培技术,实现了定植后第一年丰产、第二年亩效益可达30000-40000元的可喜成绩,果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两个桃品种分别在2018、2020、2022年中国设施桃产业发展论坛暨“果庄”杯全国设施桃大赛上获得金奖。


  
       在农学院玉米栽培专家、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刘鹏教授的指导下,滨州市无棣优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田丰收在望,负责人孙洪胜难掩满面笑容。刘鹏带领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扎根滨州无棣轻中度盐碱地,围绕中低产田小麦玉米周年提质增效开展技术研发与示范,示范田玉米和小麦单产分别达到710和607公斤。今年有14名研究生在此开展课题研究,创建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乡村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当前,沂水诸葛镇正是果树收获的时节,图为学校第五轮第一书记正在查看帮扶村果树成熟情况。第一书记针对帮扶村林果产业规模大、产量足的特点,邀请园艺学院李玲教授等多位专家为帮扶村的果农进行果树修剪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指导。农大专家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建立果树管理微信群,热心分享各类种植管理技术,耐心解答村民提出的问题。第一书记还主动访果品加工企业,拓产品销路,谋求与企业建立供应农特产品事宜,今年实现了约400万斤黄桃的销售。